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03日 星期三

大山与大海的精神激荡

——兼论新时期山海文明的融合创新

□ 吴 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03日   第 07 版)

  大海滋养着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

  云贵高原

  《云南精神名家谈》书影

   如果说彩云之南的这片热土更多地诠释了“大山精神”的话,那么深圳就是“大海精神”的典型代表。

  2011年,中共云南省委正式将“云南精神”的内涵加以阐发,这是对云南千百年来价值观念的高度提炼。看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一般有“走进去”和“跳出来”两种角度。看“云南精神”,亦是如此。所谓“走进去”,就是全面梳理云南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总结提炼出符合云南人民价值取向的精神本质。所谓“跳出来”,就是跳出“云南精神”来看“云南精神”。“云南精神”以“大山精神”为核心,虽自成一体,但并非孤立的形态。山水相依,山海相望,我们在探求“大山精神”的时候,自然不能绕过与之遥相呼应的“大海精神”。将“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放在同一维度里观照,有助于比较两者之异同、各自之长短,进而实现互通、互动、互补、互融。

  

  1

  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之同

  中国既是大山国度,也是海洋国家,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好比一对相交的圆,拥有着不小的交集部分,具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特点。

  一是都追求“大”,拥有高远豁达的情怀。“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在人类的视角中,大山以高为峰,山高必连绵,一纵即千里;大海以深为岸,海深必贯通,一横也无边。因此,无论是生在大山中还是处在大海边,山海之子都会拥有开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和广博的胸怀,展示出一种指点江山、气吞山河的宏大魄力。

  二是都坚持“韧”,拥有刚毅顽强的意志。正因为山海之大,才凸显出己身之小。在大山大海这样博大宽厚又时而不无艰难险阻、惊涛骇浪的自然环境中,相对弱小的人们都需要与自然搏击,与自我搏斗。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看似不自量力,但都是按既定的目标奋斗到底,很好地诠释了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那种临危不惧、百折不挠、坚毅不拔、矢志不渝的本质。

  三是都立足“信”,拥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大山里,人们世代交往,民风纯朴,重情重义,深知一诺千金的分量,表现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精神境界。在大海上,亦是如此。人们只有以诚相待,共同信守诺言和罗盘所指示的方向,才能抗击风浪,胜利抵达彼岸。17世纪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性文件《五月花号公约》就是在大海上诞生的,它对现代公共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都践行“和”,拥有团结互助的风范。互助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26个民族亲密无间,相互包容,相互扶助,创造出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七彩云南的文化特质。和大山精神一样,大海精神也非常注重团结互助。那乘风破浪的巨舰,正是人们集中智慧、齐心协力所造就的,而只有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同向同伐,才能航行得更安全、更久远。

  2

  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之异

  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山精神根植于内陆,属于大陆文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表现为农耕文明;大海精神根植于沿海或岛屿,属于海洋文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则表现为工商文明。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区域精神的两种表现形式,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虽然有很多相同或相近之处,但还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的特点。

  一是稳重与灵动之异。长期以来,大山的子民靠山吃山,自给自足,安土重迁,对高山厚土充满了依恋,拥有强烈的家园意识和归属感,比较容易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单一的生产生活秩序。而相较于大山,大海是流动的,沿海渔民往往需要在风口浪尖中到处寻觅捕鱼,甚至漂洋过海,四海为家。所以说,“仁者乐山”,大山精神重稳定,显得更为稳重更为坚定;“智者乐水”,大海精神重变化,表现得更为自由更为灵动。

  二是内敛与开放之异。大山环绕相抱,使得大部分山民只能收缩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生活。特别是山民赖以生存的耕作物受季节天气影响极大,一旦找到适宜耕作的地方,人们就不会轻易迁移,而是在原来的土地上划圈定界,埋头苦干,精耕细作。出海的人们同样需要“看天吃饭”,但不会一直停留在风平浪静的港湾,而是根据天气变化,在无边无际的海上不断调整航向航道,始终处于新征程的进取状态。可见,大山精神是一种内敛的精神,质朴敦厚,遇事更为平和,相处更为和谐;而大海精神是一种张扬的精神,浩瀚的大海,带来了无限的扩张性和可能性,吸引着人们向未知的世界不懈探索。虽然自古以来各国一直都有交流交往,但从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巴杜特环航合恩角、巴伦支探寻东北通道、库克发现澳大利亚等一次次大海考察探险可以得出,真正的“地球村时代”正是通过大海开启的。

  三是传承与创新之异。在对原有事物的认识上,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更注重传承,后者更注重创新。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志书家谱都集中产生在内陆大山地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千百年来始终延续着记史叙谱的传统,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对家族的拥护和对规则的维系。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坚守。从大山转入大海,这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必然会激发人们打破常规、开拓破冰的激情,所以大海精神更集中凸显了人们兼容并蓄、求新求变的愿望和冒险进取的意志。

  四是笃实与超越之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大山人民朴实、诚实、务实、扎实,具有情感上的坚毅品格,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敢于担当,心无旁骛,坚持到底。没有大山精神,珠峰登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一个个创举都是无法完成的。相对于大山精神的真诚笃实和“脚踏实地”,大海精神似乎更具有理性精神和超越意识,更注重“仰望星空”,更关注科学理性、自由民主、社会理想等这些并非器物、看似虚空却触及内心的精神价值,进而要寻找到普世的价值世界和合理的制度模式,并以此来构建梦想中的家园。

  大山与大海精神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在当下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中,这两种精神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比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一味强调稳重内敛,就很容易趋于封闭保守、固步自封,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改革创新的锐气;而如果片面追求自由开放,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逐利自我、无所节制,滋生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因而,必须使两方面刚柔并济,互取所长,方能相得益彰。

  3

  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之融

  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逐步形成和提炼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十大观念”,具有大海精神的鲜明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总结“十大观念”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大海精神中创新、民主、开放的特点。2010年8月1日,一位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来深十八年,再回忆那些曾令我热血沸腾的口号》的帖子,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当时正值纪念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不失时机地开展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经过网民推荐、专家评审、媒体公示、多轮投票等程序,十条早已深入人心并凝聚广泛共识的理念最终出炉,成为深圳人共同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依归。

  当今时代,没有哪一种文明、哪一个精神可以孤立发展,交流沟通是必然的,学习合作是必须的。

  一是加强区域整体合作。云南和深圳虽相隔千里,但确有其共性特点和合作基础。从地理区位来看,云南是中国唯一能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省份,深圳是中国内地唯一与香港接壤、直接面向港澳台及海外的城市,都具有桥头堡的特殊优势;从人群特点来看,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深圳是新兴移民城市,都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目前,在深圳工作的云南籍员工达十多万人,而到云南旅游、商务的深圳人也越来越多,两地交往日趋频繁密切。云南和深圳应抓住机遇,进一步研究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在更高的平台上统筹开展区域交流,既引“海”入“山”,也移“山”填“海”,更好地促进大山精神与大海精神的互通共融。

  二是加强产业联合发展。云南是农业大省,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深圳是经济中心城市,具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高科技产业发达、外向型趋势明显等特点,两地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发展前景好。随着云南与深圳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云南可以考虑规划建设云-深产业园区项目,联合发展现代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珠宝玉石等新兴产业,在配套政策、资金、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将其搭建成为高端产业集聚的平台,打造成为泛珠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的示范工程。

  三是加强文化融合交流。文化是流动的,越是流动的文化越有生命力。云南和深圳,一个是民族文化大省,一个是时尚设计之都,文化正是两地交流的最佳契合点。云南可以借助每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国家级平台,展示云南文化风采,激活云南传统文化,提升云南文化产业水平,推动云南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加强云南和深圳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珠宝玉石创意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使两地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共同开创两地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作者为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文化深圳
大数据
大山与大海的精神激荡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