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95年前的青年节,是事关青岛主权的“五四运动”;30年前的青年节,一个叫“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词汇,经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进入青岛人视野,如同“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喷薄而出,深远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
那一年,中国成立了10个开发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列其中。如今,30年过去,这片改革的先行区,不愿停留在过去的功劳之上,而是做好了再出发的准备。
荒野探路 开辟改革试验田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2月24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点名青岛。
荒野探路,或许最能概括青岛开发区的30年。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的黄岛,在那时是不折不扣的荒滩。老青岛人都还记得,那个地方除了地,就只有一些平房,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尽管选址黄岛是看中了这里“广阔的发展腹地”,但一穷二白的地方,闯出条路谈何容易。
没钱,靠“三来一补”项目与外国政府贷款起步;没人,储备的人才都可为其所用;没企业,用“蚂蚁策略”,招来一个企业,趁机打造产业聚集效应,“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
30年弹指一挥间。自1984年至今,青岛市经国家、山东省批准的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共有14个,这其中既有狭义上的开发区,即1984年确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有广义上的开发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态。
“开发区是青岛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区、试验场。”在见证了青岛开发区30年发展的青岛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马卫刚看来,从一开始,这里就秉持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开发区创造了真正的辉煌,虽然过程艰苦,但也最锻炼人。”
兴办“洋务” 追随世界的脚步
自1872年李鸿章兴办洋务创建轮船招商局以来,“招商”一词已有100多年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成为“招商”的主旋律。
“摸着石头过河”的青岛开发区人,将招商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亦用细致的服务留住资本。平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君告诉记者,一旦引入项目,帮企业跑前跑后办手续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她甚至在工厂中待了5个月。
这种真正的服务精神,打动了不少外商。直到今天,当年引入的许多企业,都是开发区的支柱性企业。
我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在变化,青岛开发区也顺势而为。过去10多年里,WTO的机遇,曾让包括开发区在内的青岛对外开放实现“质的飞跃”,然而随着WTO多哈回合谈判迟迟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青岛注意到了FTA(自由贸易区)这种区域化发展的新机遇。
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大背景之下,因地缘优势而与韩国、日本有多年经贸往来的青岛开发区,无疑再次瞄准了优势与未来。
中德生态园作为青岛首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合作平台,已全面启动;中日韩创新产业园一期启动开工建设;中美(青岛)科技创新园建设方案已获批启动……
从开始的“捡到篮子都是菜”到如今的“挑肥拣瘦”,青岛开发区追随的是世界“高大上”的脚步。
期待涅槃 三十年后再出发
30年过去,一直在路上的开发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新挑战。在中国改革中闯出来的开发区,如今面对着的是更为深刻的全面深化改革。
微笑曲线有两端,过去,为求发展,荒滩上的青岛开发区在低端产业上发力颇多,有赖于此,打好了发展的基础。如今,青岛开发区在微笑曲线的高端位置,励精图治,打起了再出发的精气神。
产业走向高端,开发区却不再空旷。青岛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坦言,这里的“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已开发利用完毕”。尽管辖区面积近几年不断扩大,已然拥堵的青岛开发区如何发展,早已摆上案头。
一个十八大后火起来的词“腾笼换鸟”,进入了青岛开发区的视野中。土地的高度集约利用,污染企业强制性的淘汰,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过去的“招商”,重在“引进来”,这几年青岛开发区则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这才是如今青岛开发区再创业的基础。青岛企业不再满足于坐在家里挣钱,也希望到世界上去闯闯路。
事实上,几年来“走出去”的效果显著。一开始,海尔等企业的“走出去”,带动了开发区里出国投资的步伐,如今这一势头已很足。例如,去年青岛开发区成功并购瑞典国能电动汽车项目,获取的是世界级的汽车品牌,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装备技术、配套服务技术和全球销售服务网络。
青岛开发区已出发,青岛开发区正在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