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旅途中的温暖之门(海外纪闻)

黎 焱(寄自美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23日   第 06 版)

  日前,我在美国费城参加一个国际学术讨论会,本想会后直接乘机去芝加哥转机,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赶到机场后被告知芝加哥下大雨,预定的飞机被取消了。这一下打乱了我的计划,急忙去换机牌处找到机场执勤人员,希望他们帮我寻找当晚能回去的任何航班,可是执勤人员在电脑上的搜寻结果却是“NO”。

  我在万般无奈下,突然想起妹妹在费城有一位好友,后来也成了我的朋友:金红。然而我出国后已十多年没有同她谋面了,这时打电话向她求助,心里确实感到冒昧。

  电话是她老公晓明接的,乡音未改,我们彼此一下就听出了对方的声音。于是我就把被困机场的事给他们讲了一遍,并直言不讳地问到:“能不能到机场来接我?能不能到你们家住一夜?” 电话那一端的老朋友满口应承,问了我在哪个航班口之后,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他马上开车来接我。我突然感到自己真是不幸中的大幸,有朋友真好啊!朋友是雨中的伞,雪中的炭。还有老天爷也赐给我了一个机会来见见久违的珍贵朋友。

  我在机场等了不到半小时,晓明就开着车来了,他很绅士地帮我把行李提上车,并帮我打开车门,然后像迎接“贵宾”似地将我接去他们家。

  晓明刚把车停在门口,我就听见里面传来了一位老人兴奋的声音:“来了吗?来了吗?”

  我激动地走进他们漂亮的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出来迎接我,她便是多年未见的金红的妈妈。记得在国内时偶尔去金红家,她妈妈还是满头黑发,转眼间阿姨变成了一位慈祥的老人。阿姨操着温暖、亲切的成都话说:“燕子,欢迎你来家里做客!好久好久未见到你了!” 异乡见故人真是亲上加亲,我给了阿姨一个紧紧的拥抱。厨房里飘来了家乡饭菜的香味儿,阿姨把我带进饭厅,餐桌上已摆满了各色菜品,我真惊讶他们竟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做出就像过年般丰盛的美食,而金红还在厨房里忙不迭地继续炒着菜。

  我感到朋友全家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热情。

  很快我就被迎上餐桌,与朋友一家围在一起吃晚饭。金红指着菜盘一一介绍:“快吃,这是我自己做的腊肉;你看,想到你喜欢吃辣的,专门给你拌了个鸡;这是地里自己种的韭菜、黄瓜,回头给你带些回去……”

  连着几天开会,几乎天天都是满桌的鸡鸭鱼肉,可我却常常没有食欲,没有一顿吃饱过。而现在来到朋友家,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我顿感饥肠辘辘,食欲大振,毫不客气地大口吃起来,真比享受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香。

  晚上,我躺在朋友为我准备的干净、温暖、舒适的床上,人虽然很困乏,却因感动而久久无法入睡。在国外十几年,我接触到的大都是西方人的待客方式。西方文明注重自我,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你不要太靠近我,我也不要太靠近你),相互之间很难串个门、聊个天什么的。如果你平时去西方人家里,也很难遇到他们为你端茶送水或招待用餐,除非那家要开个什么盛大的“party”。西方人一般也很少让人在自己家里留宿,即使是很熟的亲戚、朋友,大多也宁愿去联系宾馆客房。

  在金红家得到的礼遇,唤醒了埋藏在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和礼仪风范深深的敬仰:中华民族抹不掉拿不走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使你无论走到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只要那里有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同胞慷慨送来的温暖,都能找到那盏“温暖的故乡之灯”,照耀你走进“温暖的故乡之门”,旅途中处处有家。

新中国建交内情(三)(礼仪漫谈(157))
为您开启领保新通道
一副对联引我关注海外版(我与海外版)
“像一束火种”的说法不妥(语文信箱)
旅途中的温暖之门(海外纪闻)
责编:张燕萍 汪灵犀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