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再次来到“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现场,雷鸣达一定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有机会穿越到中国的唐朝,当一回酒馆老板。雷鸣达来自俄罗斯,高鼻深目,长着一张标准欧洲人的脸,可是一张嘴却是一口纯正的中国播音腔。他将汉语比作自己生命中的一朵祥云。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汉语激励我向更大的梦想前进!”早在3年前的第十届“汉语桥”比赛上,雷鸣达就勇敢地闯进了30强,并成为当年的“桥草”候选人之一。此番再战“汉语桥”,他毫不掩饰自己为欧洲冠军而来。
幸运的是,经过7月6日的开幕式,7日的过桥比赛,8、9、10日的三场复赛,7月11日-26日的西安、景德镇、安化三场决赛,雷鸣达从来自87个国家的126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汉语桥”比赛的最终5强,如愿问鼎欧洲冠军。在8月3日的闭幕式暨总决赛上,他还斩获了最佳风采奖。
1 突破,化茧成蝶
作为一项存在了13年的品牌活动,每年“汉语桥”导演组都在努力地推陈出新。“汉语桥”从2008年落户长沙到2014年第十三届比赛,湖南卫视都以其优质专业的电视运作,在每一届赛事举办中大胆尝试创新,努力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打造成一档深具国际影响的电视赛事。而作为自“汉语桥”落户湖南卫视后唯一一支每年都参与了节目制作的团队,总导演甘琼和她的同事们每年都绞尽脑汁,让“汉语桥”这块金字招牌能够闪耀出新的光彩。
去年,他们在一年一度的开幕式晚会上,将最极致的东方美,用最时尚的包装呈现给了全世界,取得了收视率省级卫视第一、全国同时段第三的好成绩。今年如何再续辉煌,取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是横亘在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突破,唯有突破以往的固有思维,方能化茧成蝶!
第一大突破,就是在开幕式上改变了过去的晚会仪式,首创开笔礼,并将开幕式演播厅搬到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开笔礼的创意,源自中国古代,学童在开学第一天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道理,举行读书、写字的“破蒙”仪式,被称为中国四大礼仪之一。导演组请来国学大师范曾,与远道而来的外国选手共同用毛笔写下一个“行”字。他寄语各国选手:在今年的“汉语桥”上,不仅能在认识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更可以走近中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做到“知行合一”。
在开幕式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大学生们见到导演组精心布置的开幕式场景非常兴奋,当他们与10位极具湖湘文化气息的铜人互动时,当他们与40位琴师伴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翩翩起舞时,当他们看到主持人汪涵出现在写有“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的门口时……无一不被导演组的精心安排所震撼。本届选手大部分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接触到如此神圣、庄严的中国文化传统仪式。跟着范曾先生一起完成开笔礼时,选手们脸上的表情都很庄严肃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在用最隆重、最尊贵的仪式欢迎他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也有网友评价说,这场云集87个国家126位外国选手的开幕式不仅是宣布比赛开幕,更是一次难得的世界学子欢聚湖湘文化地标的文化事件。“世界文化与湖湘文化在历经千年风霜的岳麓书院发生碰撞和交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 体验,知行合一
今年“汉语桥”的第二大突破,是首次尝试将以往在演播厅展开的决赛全部搬到户外进行。导演组选取了三个极具中国文化代表的地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在英语中与“中国”同音的瓷器发源地江西景德镇、被喻为南方最美茶马古道的湖南安化。在中国最热的这个月份里,30位从开幕式、过桥比赛和三场复赛中突围而出的选手,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挥汗如雨。有选手笑称,自己参加的是“汗雨桥”比赛。
7月11日,进入决赛的30强选手抵达西安,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第一站行走。在西安的比拼分别在两地进行——非洲和大洋洲组在古都咸阳九嵕山脚下的袁家村进行中国美食寻找。另一场比赛则在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拉开战幕:美洲组在大唐西市做买卖,亚洲组前往民俗街学皮影,欧洲组走进梦回大唐景点上演古装礼仪PK秀。
选手们在西安,不仅感受到了盛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还因为语言的差异,发生了不少趣事。从已经播出的决赛第一场来看,非洲选手一休在寻找铁锅鸡时就闹出笑话:店老板要他抓只活鸡来换取铁锅鸡,他却拎起一只活鸡就直奔评审所在地陕北小院。第一个到达的惊人速度把评委吓呆了,后来才发现此鸡非彼鸡。评委刘娜惊呼:“这哪儿是铁锅鸡,是芦花鸡吧?”这位来自加纳的小伙子曾说自己的中国梦想是能感受真正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村人的生活,看来这次西安之行,他的梦想成了真。
大洋洲选手仁利明则因为在寻找美食时,问路彬彬有礼,中文歌唱得深情款款,还很仗义地替队友李智媛吞下活蝎子而迅速在网上蹿红,获封“汉语男神”称号。其实,来自澳大利亚的仁利明去年就来到了中国参加“汉语桥”比赛,可惜因为签证原因,他在开幕式当天就必须出境回国。导演组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特地为他在开幕式正式开始前安排了一场一个人的演出。他在开幕式的舞台上,自弹自唱了一曲中文原创歌曲,赢得了在场选手、工作人员和媒体的满堂彩。一年后再次来到“汉语桥”,仁利明说是为了实现他最初的梦想。从小就热爱创作的他曾无数次梦想自己能踏上一个宽广的舞台,那里没有喧嚣,有的只是默默聆听他演唱的观众。
仁利明告诉我们,十多年来,自己编写了100多首爱情歌曲,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创作型歌手,而他编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文歌。在本届选手从北京飞往长沙的当天,仁利明在候机厅再次小试牛刀,很多游客都为他的歌声倾倒,纷纷向他索要签名。仁利明的中国梦想是“希望自己可以编写出更多更美的中文歌曲”,虽然最后他只拿到了洲亚军,但是他并不觉得遗憾。今年刚回到“汉语桥”舞台的时候,很多记者都来采访他,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既兴奋又略觉尴尬,因为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记者的提问,并作出正确的回答,他的中文水平还是稍显蹩脚。但是经过一个月紧张的比赛,现在的他可以从容淡定地面对镜头大飙中文。这已是他最大的收获,虽然迟到了一年,但不枉此行。
瓷器、瓷都、景德镇,一听这名字仿佛就嗅到了白底青花的芬芳,还有那穿越历史的清脆声响。对于来自各国的参赛选手来说,这种与“中国”的英语同音、颇具东方风韵的艺术品充满了神秘和诱惑。所幸今年的“汉语桥”给了他们一个近距离体验从泥巴到艺术品的华丽蜕变的机会。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画坯,六道严格的工序之后,平凡的泥土像是被选手施了魔法,褪去了原本的形态,成为被人仰慕的青花。再经过施釉和窑火的锻造,泥土铸就的初坯最终脱胎换骨,成为精美的瓷器。学习语言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从一头雾水到谈吐自如,需要经历的锤炼不会比瓷器的形成来得轻松。中文如同瓷器一般珍贵迷人,散发着难以抗拒的魅力,才会让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哪怕过程再艰辛。在景德镇的比赛,对于选手而言是难度最大的一次挑战,闷热的天气加上需要不停奔跑才能完成任务,考验着选手们的体力和耐力,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语言的交锋,更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考验。亚洲组和非洲组在古窑的比赛,选手们需要在广场上快速寻找游客,向其索吻,每位队员都集齐20枚唇印后才能开始下一个任务的挑战——垒窑,最先完成垒窑的队伍获胜。面对挑战,亚洲组的两位女生明显体力不支,来自韩国的成洧先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许清清在到达垒窑任务场地时已经出现了中暑的症状,但她们仍咬牙坚持完成任务,并不断相互鼓励。当最终垒窑完成,许清清终于坚持不住晕倒在地,非洲组的三位选手包亚南、马明远、一休赶紧上前,和工作人员一起将她抬上救护车。“汉语桥”是座神奇的桥,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在这座桥上相遇相知,跨越大洲的情感在这一瞬间幻化为神奇的光芒,在每一位为了“汉语桥”辛勤付出的“桥墩”身后闪烁。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汉语桥”选手向往的文化。雷鸣达就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喝茶、喜欢茶功夫的人,但是对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茶马古道。很巧,决赛的最后一站,就安排在被誉为南方最美茶马古道的湖南安化。在安化的第一天比赛中,选手们就状况频出。比如有一匹马吃得太饱,随处排便,弄得选手们惊慌失措,欧洲选手伊薇就不知道是应该先“打扫战场”,还是牵马继续前进。而另一组选手的马却因为太饿,一路只顾觅食,选手们方法用尽都无法“诱惑”马儿乖乖往前走。亚洲组选手郑祖鹏卖力地为马跳起舞唱起歌,但眼前的骏马却甩给他一个冷酷的背影,继续悠闲地“用餐”。
郑祖鹏来自新加坡,和很多“汉语桥”选手一样能歌善舞,而且他对“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情有独钟。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其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汉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一次朋友聚会中,郑祖鹏邂逅了中国福建的传统乐器——南音,奇妙的音色、富有变换的音响让他着迷。从那以后,当学习汉语疲惫的时候,他都会和朋友们一起练习南音,当美妙的音乐响起,他便仿佛回到了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那些日子,想起了相识的中国朋友,所有的疲惫感都瞬间消散。他的中国梦想是,希望把古老的南音融入自己的流行音乐创作中,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南音,让南音与你我他相依。
一到达晒茶场,选手们便被堆满架子的千两茶所震惊,一休就向记者惊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茶叶,看起来好像我们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扎罗山!”据了解,千两茶是由7个工人合力踩制而成。7为阳数,凝聚7人之阳刚,加上古老的劳动号子,气壮山河、粗犷有力。“踩花卷,要齐心”、“压大杠,要用劲”等号子都被选手们全新演绎,现场呼喊号子的情景热火朝天。当非洲组选手马明远和一休喊出加油口号:“春风吹,战鼓擂,我们非洲怕过谁?!”现场所有的摄像和工作人员都忍不住跟着应和起来。
3 行走,见证辉煌
都说真人秀是靠时间“磨”出来的,通过时间的发酵,许多有趣的情景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可今年的“汉语桥”不仅要面对从演播厅到户外真人秀的全新尝试,还得和时间赛跑。上百号选手、3个地方、4场90分钟的节目内容,都要在16天之内拍摄完成,中间还包括了7月29日的一期播出。这样一个节奏,在测试选手们应变能力的同时,更是在考验导演组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每位选手,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出彩。在三场文化全体验的挑战赛中,选手们行走在三地,经过一个月的沉淀和磨砺,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他们在总决赛上把自己这一路的经历融入到一部情景剧《新丝绸之路》,展示自己一路行走下来,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本届比赛总冠军、美洲冠军,来自巴西的施茉莉曾在复赛代表美洲第一个出场时表示,自己此次中国之行“一定要跟随各位中国老少爷们儿的足迹,用我的脚步走遍中华大地;用我的眼睛饱览壮丽河山;用我的舌尖遍尝中华美食;用我的心灵记录人间百态,见证这个迷人国度辉煌灿烂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和无比美好的未来!” 夺冠后,她衷心感谢导演组让她能圆梦中国。
7月29日,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幕式暨户外文化体验挑战赛在湖南卫视黄金时段播出,获得了省级卫视全国第一、全国网第二的收视好成绩,一举超越之前历届“汉语桥”,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再创新高,特别是获得了较好的网络口碑。
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青年中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对扩大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世界优秀大学生们,每年通过这个比赛来到中国做客,他们是世界青年的代表。2014年这个盛夏,“汉语桥”如期架起,全球大学生们如约而至,他们近距离触摸到了中国文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可以预期,126名选手将会变身为126座桥,成为中国和其他各国文化交流、相互理解和包容、增进友谊的使者,为世界的和平与和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