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8月08日 星期五

美国AMC电视台拟改编《西游记》

中国文学“变脸出海”怎么看?(文学新观察)

黄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08日   第 15 版)

  近日,美国AMC电视台宣布打算将《西游记》改编成6集的功夫题材电视剧《不毛之地》,很多专家、剧迷、网友对此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担心中国经典名著会被误读和恶搞;有人提到,AMC电视台在把《西游记》文本改编成战士和小男孩寻找极乐世界的旅程时,加入了很多商业和科技元素;还有人认为曾经出品过《绝命毒师》、《行尸走肉》等热门美剧的AMC电视台此次盯住《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向海外传播的一件好事。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西游记》早已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观众,国外影视公司也不止一次地进行改编,日本人曾4次将《西游记》搬上电视荧幕,韩国也在2011年改编《西游记》并大玩恶搞和穿越。多次改编虽然客观上显示出《西游记》等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吸引力,但包括此次AMC电视台的计划在内,人们对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在充满信心之余也有一些担忧。

  大胆改编激发传播活力

  比起海外汉学家对《西游记》等中国文学的理论关注,普通大众在接受中国文学时更加侧重故事的可读与内心的放松,有文化隔膜的海外观众更是如此。《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内含神魔、历险等主题因素,更容易摆脱地域的限制,这是它在海外走红的主要原因。而它在海外传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走入普通大众内心深处。影视、网络游戏等载体更容易引发大众关注,市场化手段和相关产业的开发则起到了助推剂作用。之前国外电视台的多次改编和此次AMC电视台的计划都是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和影像模式对中国文学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解读,把中国古典文学故事融入到自身市场的流行元素中。这虽有一定难度,却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路上不断激发出的新活力。

  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王向远教授认为,许多中国人对古典作品采取了类似保护文物的态度,担心别人一拿走,一改编,会糟践原作。例如中国的古典名著,在当代日本几乎大都被重写改编或电视化了,他们的改编远比中国大胆,中国不少人看了觉得匪夷所思,一些人也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但其实大可不必担心。

  在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用多姿多彩的画面表现故事,可以使不同喜好的观众在融合文字、图像、声音的立体式信息空间中,进行文学的超时空阅读和赏析。“中国文学经典走向海外过程中只要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某些基质和因子,就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有益处,对此不应苛责,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特别对于像《西游记》这样的想象性、非写实的作品,态度更应该如此。”王向远教授指出。中国传媒大学陈友军教授也认为,此次对于《西游记》的改编虽然是商业目的使然,甚至“会面目全非”,“但我们也要看到,正是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体量越来越显著,过去的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才开始把目光朝向东方。”

  商业元素内寻找共同价值

  无论是AMC电视台打算对《西游记》进行的改编,还是之前美国拍摄的《美猴王》、《龙珠:进化》等影视动画,虽然大量借用了《西游记》的文化元素,但这些影视公司基于营销的需要,把改编后的故事揉进了所在国的本土特色和民族色彩,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王向远认为,“《花木兰》、《西游记》在海外传播中的商业化,是中国故事漂洋过海的必要的推动因素,比起政治化的推动,效果要正面得多、可靠得多。”

  确实,对《西游记》的改编很多网友担心“完全失去经典的味道”。

  然而,无论海内外,叫好又叫座的改编作品都是文学、文化和商业对接的结果。成功的改编作品或多或少保留着原著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原著中最能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部分。就《西游记》而言,很多改编作品中依旧把带有东方特色的中国魔幻色彩故事作为噱头,在情节的开展中,也传达出师徒几人历经千难万险才修得正果的母题,人类追求自由、摆脱束缚的本能以及自我“修炼”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也保留在作品的内蕴中。

  “在《西游记》中填充海外文化元素或者把中国的武侠元素与海外要素混搭也并非没有可能。”陈友军先生说,但“中国文学的影像海外传播,确实需要让普通人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学经典的价值所在。”而从中国经典中挖掘跨地域、跨文化的共同价值,无疑是一条跨东西方价值体系的和谐传播之路。毕竟,总会有些思想可以跨越民族和时间,成为全人类的共知。

  多元开掘中走产业化道路

  留意近年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方式就可注意到,文学多与影视产业以及教育、娱乐、讲坛类节目等跨界结合,出现文学向产业化的转型。数年前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功夫之王》、《火影忍者》等动漫就已衍生出了形态多元的文化产品,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海外受到观众的喜爱。陈友军说,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必须处理好文化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文化产业深度开发文学资源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西游记》身上,海外的多次改编出现了由《西游记》人物演化出的产业化产品。先前美版《西游记》中带有科幻色彩的各种“妖怪”,《龙珠:进化》和日本的《七龙珠》等也改编出“悟空”的动漫形象,甚至在市场中出现实体的玩偶商品,带动了制造业、零售业市场的发展,不仅成为人物形象传播的“神话”,也制造了一个财富神话。这些中国文学形象的母本在世界背景下表现出极强的文化衍生、再生功能。虽然在海外的“游历”中,《西游记》的内在主题、故事以及外在的叙述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这种全新文化产品的解构和重构也为中国文学的全球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中国文学“变脸出海”怎么看?(文学新观察)
跋涉(外二首)
向历史文化名人的又一次致敬
“闯关东”非自近代始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