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均年收入只有一两千元的贫困村,经过十多年的挂钩帮扶,摆脱了贫困,生存、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这个正在变化发展中的村庄,就是闽东少数民族畲族老区村——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八斗村。
倾注心血帮扶八斗村
2000年,刚从大石村划分出来的八斗村,分到账下的,除了1.2万亩山场,还有5万多元债务,村财政一分钱也没有。全村145户、635人,有山田660亩、茶果园1300亩,其余为毛竹和松杉林地。由于地处偏僻,发展条件极差,这些田园林地未能给村民创造多少财富。分家立户当年,全村人均收入低至仅有千元。
2003年,福建省扶贫开发协会和扶贫基金会挂钩帮扶“年幼”的八斗村。10年间,省扶贫“两会”,特别是会长陈增光,对八斗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从事全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几乎每年都要到八斗村开展调研,帮助解决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如今,八斗村茶、竹、果“三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品种改良、科学种植得以逐步推广,产品加工的潜力得到挖掘,农林茶果生产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在省扶贫“两会”和陈增光会长的鼓励支持下,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快步前行的八斗村,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和畲族民俗文化特色,建起具有“八斗风格”的少数民族新村寨。
收入翻番成畲族新村
省扶贫“两会”进村开展扶贫开发以来,八斗村的经济、民生双头并进。1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最多时只有2500多元,2013年首次超过万元。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的“四改”工程在全村推进,村道硬化全面完成,全村农户用上了自来水,修建了家庭卫生厕所和公厕。全村人都参加了新农合,45周岁以上的村民都加入新农保。
省扶贫“两会”在八斗村的扶贫开发虽然成效显著,但各个农户的发展情况不同,经济收入与存在困难也不同。省扶贫“两会”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帮助八斗村发展生产的同时,继续保持走村入户、访贫问苦的优良作风,为特困户、病灾返贫户送温暖。
2012年农历腊月二十八,陈增光冒着寒风冻雨,从福州前往八斗村,看望、慰问病灾户和特困户。有时他不能亲自前往,也要嘱咐其他人代他去看望特别困难的家庭和个人。
为了八斗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省扶贫“两会”领导还带着村干部到省直相关部门和单位筹措扶贫项目款。
除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村里还建成小公园和绕村的小溪景观,房屋外墙统一进行仿石喷塑改造,一个整洁的新畲村呈现在人们眼前。2013年,八斗村申报了国家“畲族美丽新村寨”建设项目。在他们自身努力和省扶贫“两会”的帮扶下,八斗村将更具畲族风情、更加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