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新中国建交内情(二)(礼仪漫谈(156))

马保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02日   第 06 版)

  “公告”送达过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刚一结束,中共中央外事组副主任王炳南(即将上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就带上“公告”、“公函”,来到北京饭店周恩来总理的临时办公室。周总理认真审阅了打印好的公告和公函,在每份公函上郑重签上“周恩来”3个字。王炳南携带签署好的文件急匆匆赶回东交民巷,当即安排中央外事组研究处处长柯柏年(当年12月被任命为外交部首任美澳司司长)和刚进入中央外事组的新成员韩叙(曾在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进城后任北平军管会外侨事务处秘书,后曾任外交部礼宾司长)等,骑自行车,分头将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文书——毛泽东主席的“公告”及周恩来外长的“公函”,送达留在北京的外国领事机构的人员,即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7国。由于这些国家的领事馆集中在东交民巷,文件送达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

  中央外事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主管外交工作的领导机构,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前身。外事组于1947年5月1日,由周恩来主持在山西省临县三交镇成立,主任为叶剑英,副主任为王炳南。1949年1月北平解放,外事组随兼任北平市长的叶剑英进城,在外国领事机构集中的东交民巷,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驻北平特派员办事处,将其变成中央外事组办公地。

  将文件送交苏联人的工作,是由韩叙完成的。苏联驻北平总领事齐赫文斯基,以中共朋友的身份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据齐赫文斯基回忆,在观礼仪式上,“刚刚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的助手韩叙走到我身边,转告了周(恩来)的请求,让我在未收到紧急信函之前,不要离开总领馆去出席政府招待会(开国大典于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约两小时结束;当晚7时,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即所谓开国第一宴——作者注)。确实,我刚从天安门广场回来,韩叙就来到了总领馆,把正式信函交给了我。”

  与苏联建交

  新中国与苏联建交是在3天之内完成的。

  苏联曾长期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在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2天,就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交,并与新中国建交,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第一个向新中国派出大使的国家,给予新生的共和国巨大支持。

  10月2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与原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位于广州的阎锡山先生的政府已经停止在中国行使权力”;“这一情况造成了中国与外国间外交关系的断绝”;莫斯科“认为与广州的外交关系已经断绝,并已决定自广州召回其外交代表”。

  此时,由于苏联外长维辛斯基正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由副部长葛罗米柯受苏联政府委托致电新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10月3日,周恩来复电葛罗米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深信苏联政府具有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感到无限的欢欣”,“热忱欢迎立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至此,中苏之间完成建交程序。

  罗申来京

  当时苏联方面得知,英国可能迅速承认新中国,为了让苏联第一个递交国书,10月3日,苏方委任罗申为首任驻新中国大使获中方同意后,罗申即于10月4日启程,“星夜赶往北京”。先乘飞机、汽车,至沈阳改乘中方提供的专列火车,于10日到达北京,16日向毛主席递交了国书。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大使,中方给予特别热情隆重接待。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于1949年10月20日离京赴任,11月3日递交了国书。从此中苏关系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待续)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国外求职如何寻找突破口(为您服务)
领事工作与您息息相关(领事服务)
新中国建交内情(二)(礼仪漫谈(156))
责编:张燕萍  汪灵犀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