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

云南文化

在传承中寻求荣光

朱 婧 谢建东 易 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29日   第 02 版)

  刘一飞作

  孙 懿制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能。近年来,云南以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为目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与古城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区域性的文艺创作日渐繁荣,文艺滇军蔚为大观,各种类型的文化传承人形成了能够接力发展的梯队形态,文化云南涌现出许多新亮点,成为云南的新名片。

      

  承接历史 非遗保护须坚守

  目前云南共有85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90项,省级197项。这些具多样性、本真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各族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人文风俗和价值准则,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风物等种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承、保护,正是因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基于云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开掘。

  但也应看到,一些传统文化走到今天,光有敬畏与传承是不够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正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一些原有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如印染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生产,使大理白族扎染生产出现了不可持续的现象,又或商业化过度进入传统文化领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物质生产、轻文化内涵”。当然,现代文明带来的科技进步与文明意识,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回顾非遗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路。在古今的文化对话中,我们说保护,保护的应该是非遗的活态与多样性;我们说传承,传承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价值、历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保护要尊重传统,也要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将开发与保护,市场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才能在前进中回望传统,用我们的智慧在历史文化的承接中找寻未来。

  凸显亮点 乡情不只记忆中

  自2012年云南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启动以来,传统村落登记上报1371个,其中294个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国家级传统村落总数的20%,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全国第一的桂冠,不应该是沾沾自喜的理由,而应成为埋头苦干的起点。经过前期的努力,我们基本摸清了家底,走在全国前列,但依旧有查缺补漏的空间,而监管、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都是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

  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通常认为,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的主要标志物,云南的传统村落建筑形态样式不仅多而且保存度非常好,有保护价值的占到70%甚至80%。但如今,城镇化推进加速,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极快,农村拆旧建新的速度也在加快,许多颇有特色、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很可能毁于旦夕之间。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编制规划、制定法律法规强制保护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居住文化的自信,从而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

  城有城史,村有村史。历史所积淀的不仅是故事,还有厚重的文化。在保护与开发上,应该尊重历史,切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急功近利,避免采取照搬城市开发模式、乱套特色符号元素等割裂历史文脉的做法。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设“山、水、田、园、居”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才能让我们留得住乡愁、寻得到回家的方向。

  面向未来 文艺滇军路还长

  近年来,云南在文学、美术、舞蹈、歌曲、电影等领域人才辈出、百花齐放,《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孔雀》、《吴哥的微笑》、《龙狮》等歌舞剧及杂技成功走向全国、全世界,《解放大西南》、《木府风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影视剧在全国热播,昭通作家群、民族文学作家群、边防文学作家群成为云南文学的独特品牌,描绘云南风光的美术和摄影作品也日益吸引眼球。

  然而,云南文学艺术界离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艺滇军,在中国文坛占有更重要席位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文艺界人士应清醒地认识到,云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固然是文艺创作的富矿,但若缺乏精加工技艺,单凭出售简单的“原材料”,很难成就精品。即使在文艺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原生态”歌舞,也要注重优秀民族文化与现代舞美的嫁接,并且要大胆走出去,若只在边疆本地循环将难以崭露头角。在当下社会,民众的文艺欣赏习惯呈现多元化,对文化产品更加挑剔,对文艺滇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发展,不仅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立足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现实、多样的文化,还应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不断解放思想拓展艺术思维,形成既有文化个性又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云南风格。

  打造文艺滇军,快出人才快出精品,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对文艺的大力扶持,包括对文艺人才的重视,对报刊及广播电视中文艺阵地的重视。要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必要的区分,防止唯市场论和泛娱乐化。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建设文化大省的良好氛围。文艺滇军更当积极地融入云南改革开放大格局中,参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汲取艺术营养,面向未来、推陈出新,为繁荣云南文化贡献力量。

在传承中寻求荣光
云南市场让中药走向世界
守卫云岭高原的安宁
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启动
责编:孙 懿 邮箱:rmrbhwb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