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

18位青年汉学家北京喜“充电”

黄 盛 程 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25日   第 07 版)

  青年汉学家在慕田峪长城
  黄盛摄

  讲座后,青年汉学家与葛剑雄教授交流
  熊如梦摄

  “这在中国叫‘纸皮核桃’。在印度,人们也将这种核桃的皮比作纸一样薄。”7月20日,来自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戴温蒂博士指着眼前的核桃树对身旁不同国籍的朋友们说。当天,来自15个国家的18位青年汉学家因为“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来到北京慕田峪长城,为即将结束的研修计划画上最后的句号。为期21天的学术交流、研讨和实践,不仅让青年汉学家们加深了对当代中国全面、客观的了解,擦出学术火花,也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丰富的学术交流,收获良多

  “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是由文化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针对国外青年汉学家的首期学术盛宴。今年共有来自美国、法国、哈萨克斯坦、印度、韩国等15个国家的18位青年汉学家参加。

  与学术活动给人的单调、乏味、刻板感觉不同,此次研修计划安排得丰富多彩,相当开放。青年汉学家们先是参加了厉以宁、葛剑雄、王蒙、许渊冲、郭建宁、单霁翔等权威专家学者主讲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作品翻译”“中国文化和中国梦”等专题讲座,广泛涉猎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之后,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到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合作单位,与专业同行互动。

  将唐朝韩愈的散文翻译到韩国的汉阳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高光敏告诉笔者,他曾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上海、长沙、北京等城市都有他的足迹,“但以往多是两国之间的学术同行进行切磋,没想到这次是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域的汉学家一起交流。”专题讲座中,与不同国家、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交流让他的学术视野拓展开来。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汉语教师达沙,曾在南开大学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汉语语言的教学。这次她到北京语言大学进行研讨,从中全面学习到汉语的产生、演变,了解到中国国家汉办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项目,聆听了学者对当代中国梦外延的讲解。

  法国巴黎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书画部主任易凯曾经在中国美术学院留学,很喜欢中国的书画艺术,几乎每年都会过来,“之前去过故宫很多次,但都是作为游客,这次到故宫书画部去研讨,看到很多明清以来的真迹,对自己很有用。”

  回国后继续投身汉学

  看到青年汉学家们各有收获,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政法处处长朱琦很高兴:“之所以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帮助青年汉学家更加客观、公正、深入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加深彼此间的全面认识,加大世界对当代中国的关注。”

  据介绍,参加此次研修计划的青年汉学家们在开班前都曾根据自己的学术领域和科研项目进行申请,期望在21天的研修中可以大规模地接触第一手资料,并获得相应的支持。研究中国特色话语传播的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高英姬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交流时,从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了很多有用的书籍,“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更有信心。”她说。

  有一些青年汉学家打算回国后根据这次的见闻加大对当地汉学的推广。“现在白俄罗斯的汉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我想以后建立自己国家的汉学研究协会。”达沙说。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白俄罗斯学生和学者到中国来学习、研讨。而曾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和清华大学读书的保加利亚金娜女士也对自己今后的学术道路充满期待,一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她已经翻译起徐志摩的诗歌。“现在中国文学的保加利亚语翻译还不多,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些贡献。”

  据介绍,“2014年青年汉学研修计划”7月22日结束后,青年汉学家们将陆续回国。朱琦表示,这个计划并非一次性的短期交流,而希望办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交流项目,第二期很快就要在9月开班,届时将有两倍于第一期参与人数的汉学家参加研修。“这个项目汇聚了各国青年汉学家和中国问题研究者,他们都有一定研究成果和发展潜力。短期看来,人数也许有限,但如果能坚持办下去,5年、10年甚至20年后,它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交流效果将会是非常可观的。”■

“我们在法国简直成了明星”
“看中国”中外青年影像计划展映
18位青年汉学家北京喜“充电”
《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新书首发
《汉字心能量》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