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11日 星期五

旅智华商徐一评的两份事业——

一座中国城 一份中文报

本报记者 王丕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11日   第 13 版)

  徐一评在办公室

  来自中国浙江的商户

  智利顾客挑选中国鞋子
  本报记者 赵永琦摄

  智利华商徐一评与旅居海外的很多华商一样,有多个“头衔”——帕尔玛地产公司董事长、浙商投资公司董事长、智利华商联合总会秘书长和《智利华商报》总编辑等。最能让徐一评侃侃而谈的是他的帕尔玛服装广场和《智利华商报》。服装广场给他带来物质财富;办报纸给他带来精神享受。“一座中国城、一份中文报”,这是6年来,徐一评在智利打拼的故事。

  

  1 中国城中转中国货

  旅居智利的华侨华人有3万人,其中一半的人生活在首都圣地亚哥。这些华侨华人大多是近一二十年从中国浙江或江苏移居智利,并在智利以经营中国小商品批发谋生。

  在圣地亚哥火车站附近,一条条街道两旁布满了中国式的小商品店铺,来自中国南方的小商品琳琅满目,中国的商人忙着发货收钱。徐一评的帕尔玛中国服装广场就在火车站附近,一栋1万平方米的3层库房被徐一评改造成中国商品城。每层楼20多家店铺被分开出租。一眼望去,这里与温州的商品城并无两样,但这里离中国温州有2万多公里的距离。

  服装城的店老板大多来自中国浙江,很多都是拖着亲戚前来智利打拼,有的人家在服装城里租用了数个店面。浙江商人当老板,都是雇用哥伦比亚籍的店员。来服装城进货的客户是智利全国各地的小店主,他们把中国小商品带到智利各地零售。在智利第一大港瓦尔帕莱索市的海滨市场,有一家小店卖帽子和围巾,徐一评兴奋地介绍,这些帽子和围巾都是他的商户从中国进口来的。

  徐一评的“中国城”俨然成了中国商品在智利的中转站,从首都圣地亚哥转送到智利7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这个中转站为智利民众带去物美价廉的商品,为华商带来滚滚财源。

  2 中文报维系中国情

  智利华侨华人旅居时间短,由于大多从事低端的餐饮和零售业,3万侨胞每天忙忙碌碌。在徐一评办报前,智利没有一份像样的华文报纸。2009年,智利华商联合总会创办了《智利华商报》,但由于华商总会资金有限等因素,所以几年来,徐一评一直担任报纸的营运总监和总编辑。

  在帕尔玛服装广场徐一评的办公室,一个个报栏摆放于办公室中间。徐一评在管理服装城的闲暇,还要给同胞提供“精神食粮”。他接过了《智利华商报》,一路波折,报纸办得不容易。近日,有好消息传来,报纸在智利办理了正规的传媒运营手续,下个月将更名为《智华商报》推出华文半月刊,9月将推出西班牙语半月刊,西班牙语新闻网站也即将开通了。

  商人徐一评做好生意后更喜欢当“文人”,每一期报纸他都要亲自操刀审稿组版。他介绍,报纸主要向侨胞传递智利政府和华人动态以及中国新闻,内容包括智利经济信息新闻、世界华人动态、南美洲新闻、商业事件共5个版面,还有中国新闻7个版,共12版。

  徐一评运营的智利华人网是智利内容最详尽的中文门户网站。生活在智利的华侨华人可以随意浏览中国网站了解新闻,但想透彻地了解智利本地新闻和政策法规就要依靠本地中文网站了,徐一评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网站完善。

  3 两份事业相得益彰

  徐一评讲述了“飞越太平洋”的办报历程。因为智利国内没有具备排版印刷中文报纸能力的印刷厂,所以,《智利华商报》要每月由中国国内印刷厂排版印刷后,空运到智利,然后免费赠送华侨华人1500份。

  听闻“空运”,我不禁问起徐一评“费用如何?”善于经商的徐一评迅速算出账来:每期空运费是3000至5000人民币,每期到达智利1500份报纸,智利海关要收取400美元通关费用,国内印刷费用为每份3元人民币。这样印刷费加上空运费、海关费用,每份跨越太平洋的《智利华商报》的成本就要9.5元人民币。徐一评每出一期报纸就要投入近1.5万元人民币。他现在每天都在想,要在智利找到一家能编排印刷中文报纸的印刷厂,那样,他的“中国城”的盈利就不会贴得太多到办报上。

  徐一评对智利华文媒体有信心,因为他看好华人在智利的发展。徐一评介绍,欧洲经济走下坡路,针对华人的排外事件发生频繁。南美经济崛起,越来越多中国人看好南美也看好智利经济,而且智利政策稳定。中国人已经在智利投资新的行业,包括进出口贸易、汽车、自行车、电子产品、太阳能。还有老华人买了农庄,做房产投资。

  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需要华文媒体。徐一评一手抓“中国城”、一手抓“中文报”,两份事业会相得益彰。

一座中国城 一份中文报
中德信心将延续两国“黄金时代”
开放打工度假签证
马德里夏日凉爽连累华人食品商
责编:王丕屹 邮箱:wangpiyi5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