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遗产,从开始生成的那一天起,就命中注定需要人们用一段时光和路途叠加的旅程,才能真正感受到她的魅力。
欣赏大运河,不应使用传统的景点游览方法,最佳的方案是融合户外和人文风情的体验线路。
无论做了怎样的准备,你都会发现自己手头的规划有点过时。
大运河文化遗产,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但是,从哪里开始接近它,又去看啥?因其巨大的时空规模,难以评出所谓“最佳”,也不存在所谓的“唯一”。我们必须使用一种全新的行走方法,去应对海量的文化信息乃至我们的内心。
最佳方案:走走文化遗产体验线路
大运河带来了一个怎样的欣赏时代?
其实,从2007年大运河进入申遗日程之后不久,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者们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大运河之伟大,蕴藏于我们每天经历的平凡生活之中。也就是说,用不着费劲地去找啦——几乎每天,在生活中可能都要和她并行;有太多地点,都能迎面撞上这条大河。
她,可能仍在繁忙,可能正在荒凉……
这平凡的景象,都不影响其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价值——简言之,是2500年来,人类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智慧证明。
那怎样去感受呢?
需要一条可以真实存在的线,将大运河上遍布的“珍珠”串起来。大运河沿岸,南北风情截然不同。行走间每天吃到的风味都不会一样;更不要说河上和河边的景色了。这种通过比较得出的感受是大运河畔最珍贵的忆念。所以欣赏大运河,不应使用传统的景点游览方法,最佳的方案是融合户外和人文风情的一段段文化遗产体验线路。
不仅看景,更要学会欣赏沿岸的“人”
“我拼命地奔跑……”
这是许多大运河畔行走的人都识得的一句歌词。当时在杭州玉皇山脚下,舞台剧《遇见大运河》正在紧张地彩排。我作为其中一名参与者,现场感动之中,顺手抓过一支笔,涂抹下这首歌词的第一段:
“我拼命地奔跑,不愿错过景色,和所有的美貌。
“但是但是我真傻——
“只需停下一小会儿
“风儿都能告诉我你的好”
好在哪里?行走时,常常能够感动你的,不一定是河边的景色,而是景色的由来。
在大运河边,不仅要看河上的“景”,更要学会欣赏沿岸的“人”。二者相加,方可成为“文化遗产风貌”。这不容易,而且需要你做深入的功课,了解大运河人文发展历史和今天人们为她所做出的努力。甚至,你应该按照发生的故事去拜访工作中的奉献者。
其实,这也是大运河在努力证明着的话题:文化遗产怎样影响我们过去、今天和明天的生活?大运河从出现那一天起,围绕着“运”而持续的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真正“看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太高深的人文地理学本领;而只是,在河边多多地停下,静静地伫留。
在看似平凡的地方感受惊奇
哪里去看大河?
当然你可以去看一个个城市和景点,“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但如果你要体验文化遗产,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运河遗产范围之内行走,距离越长越好。
必须要提醒的是,并不是只在申遗时被列入的区段,才具有“文化遗产”价值,这一次大运河申遗,由于技术原因使得许多珍贵要素并没有被包含进去。
在看似平凡的地方,蕴含着令你惊奇的感受。
汇总起来,文化遗产传播领域实践者们强烈推荐的成功方法包含如下特点:
一、融入户外运动。如果能够沿着河边骑行或者步行一长段距离,那就最好不过了。
二、不要鼓励破坏性的开发,回避假古董。那些垃圾,既侮辱你的智商,也耽误将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传承给后代。
三、鼓励多次、分段式的体验,鼓励“大手牵小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运河的历史和人文风貌。
本版制图:杭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