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

蒋效愚:静心深读是好习惯(名人书房)

石 畅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04日   第 11 版)

  书,是一个好东西。读书,是一件好事情。静心深读,是一个好习惯。

  担任过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的蒋效愚,对记者讲起北京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时遇到的磨难,没有避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无脚飞行员》这些书对他的影响。几十年静心读书的习惯,培养了蒋效愚审慎、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能提前考虑到问题的发生,并在事情发生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案。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有了许多新变化。蒋效愚经常在不同场合看到人们抱着手机阅读,“这说明现代人们阅读的习惯还是有的,不同之处在于阅读的工具和方式变了”。

  他认为,阅读理应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应该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思考问题。快餐式的阅读,或许是出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或者是把阅读当做“急就章”的事。匆匆浏览的电子化阅读方式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人们每天都在匆忙当中进行阅读的话,应该不完全是一个好事。“技术的便利让人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让人们少了积淀、多了浮躁。正是因为扎实努力、持久付出过程的缺失,少了坐十年冷板凳的磨砺,造成了现今社会很多东西都是粗制滥造、不完美的,不要说历经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检验,就是三五年的时间考验都过不了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今社会缺乏一种静心实干、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意识、理念、素养和氛围。而一个国家如果不具备这种氛围和理念,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这种意识和素养,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这个国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不应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习惯和传统。”

  诚然,阅读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基本生存条件而劳碌奔波,客观来讲,他对阅读就不会有太大兴趣。经历过10年内蒙古插队锻炼的蒋效愚在承认客观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不去阅读的理由或者说是借口,“恰恰是那些不随波逐流,能够认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书、踏踏实实干事的人,才可能成为这个社会的脊梁。社会浮躁,过客匆匆,如果青年一代能够不与之为伍,能够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民族才有远大的未来”。要利用新技术手段,去阅读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而不要反过来成为垃圾信息的俘虏和新技术的奴隶。

  纸质读物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消失呢?蒋效愚说:“阅读纸质的书,遇到有启发的段落,可以很方便地做眉批,写下当时的思考。尤其是对于那些做学问或者从事写作的人来讲,纸质的书不可或缺”,“那些被批注的书,有些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比如毛泽东圈点《二十四史》,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思维、一些看法,得到各种启发。”所以,他并不认为纸质书会被电子书完全取代。

  

  链接 蒋效愚,男,1948年4月生,北京师范学院政教专业毕业,法学学士,教授。历任北京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北京市朝阳区区委书记,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执行主席。

图书欲出 翻译先进
“九二派”企业家的商道和理想
爱书妙语
《鲜为人知的中国名胜古迹》在日受好评
蒋效愚:静心深读是好习惯(名人书房)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