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的重要话题。在官方的积极倡导下,主旋律电影出现了不少有价值创作,而一些动人的成功之作更是巩固了这一类型片的地位。今年“七一”前夕,经过编导们精心策划、潜心创作,一批讴歌社会正能量、振奋民族精神的影片陆续制作完成,并将先后在全国上映。
近期推出的《永远的焦裕禄》、《天上的菊美》《世界屋脊的歌声》、《真爱》、《兰辉》、《卒迹》、《大地赤子史来贺》、《一号目标》等一批新片,用现代电影手法,勾勒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味的人物画卷,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主旋律影片的前世今生
主旋律影片这个概念,最早的时候理论界一直有很多讨论,后来形成一个意见。狭义理解,英模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才是主旋律;广义理解,所有表现真善美的作品都是主旋律,但是现在电影界还是以狭义理解为主。
早在1987年,中国电影局就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概念就此诞生。它是指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旋律为主旨,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的影视作品。因此,主旋律影视在价值观念上,更多地承载着当今社会的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主旋律电影可谓是层出不穷。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是八、九十年代出品的《周恩来》、《焦裕禄》、《开国大典》等等家喻户晓的电影,都是主旋律电影代表作。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初的影片《焦裕禄》的价值更多的在物质极度匮乏时期,以牺牲共产党人的小我为主题,注重道德修养与为民意识,因此能使观众深受感动,那么,随后的颂扬好干部的影片《孔繁森》则聚焦少数民族区域援藏干部,注重道德感化与人格精神魅力,来凸显主人公的价值所在。
近期制作的纪录电影《永远的焦裕禄》则紧密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手法再现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斗风沙、治盐碱,为老百姓幸福生活鞠躬尽瘁的感人经历。影片深入挖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摄制,成功地将焦裕禄精神具象化为一段段令人难忘、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虽说主旋律影片实现普遍叫好仍是件极其难得的事,观众仍希望有更多的主旋律优秀之作青史留名。编导们应当有积极的措施和正确思路,应当在努力多样化的前提下来倡导主旋律。现在,国产电影的艺术创新越来越趋于成熟。这不是指那些高票房的“黑马”突然杀出,让人看了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是指传统题材的电影,特别是主旋律影片,在创作上有了新突破。
“接地气”的中国式好人影片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多样化严重不足,主旋律电影缺乏更丰厚的根基,艺术类型的多样化还有很大的余地。主旋律电影的数量很多,但实绩不足、感染力不够、艺术价值不高。正因为要倡导,因而需要提高。有些主旋律电影由于只重视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观赏性和娱乐性方面较薄弱,所以未能在电影市场上获得成功,故而既无法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也无法在广大观众中产生影响。显然,这种局面是需要努力改变的。
中国电影一直是塑造中国式好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强大推手,《周恩来》、《焦裕禄》、《张思德》、《杨善洲》……这些令人难忘的优秀影片无疑为观众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光辉形象。然而,在人们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之间似乎总是有一道裂缝或者鸿沟,好像好人与他人永远是对立的。好人要做的事并不是今天社会人想去做的;好人的思想高度常人是难以效仿的。实际上,好人不能游离在外,与当下社会人群内心深处应该有个对接。
由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导演王文杰执导的《世界屋脊的歌声》,故事的主角为善良心软的吴小远,他在公司刚刚成立、想急切获得“白富美”女友沫沫的认可的情况下,意外被误认成前往西藏支教一年的汉族老师,从此开始了在西藏教孩子们唱国歌与在山东成家立业之间的摇摆。影片的背景设置十分巧妙,将在“世界屋脊”西藏上教国歌作为爱国的表现,并且描绘出人物的很多内心冲突。一方面是西藏的孩子,另一方面是泰安的生活,影片真实地表现了男主人公吴小远的心态变化。
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电影百花园中的奇葩,蕴含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新近拍摄的影片《真爱》取材于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疆青河县维吾尔族妇女阿尼帕·阿力马洪的事迹,几十年间,她以超越血缘亲情的人间真爱,含辛茹苦地将6个民族的19个孩子养育成人,默默地从困苦走向幸福,诗的意象流淌于银幕之上。影片并没有去刻意渲染阿尼帕妈妈抚养孩子导致生活困窘的悲苦,而是从她身上挖掘出了一种超脱于生活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源自于对真善美的信仰,源自于对生命意义的坚守。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主旋律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似乎是一个难题,这些作品如何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就显得更重要。无论是英模人物,还是好人形象都要落地,他应该生存在我们整个社会所信奉的活生生的价值体验里。而现在主旋律电影的普遍不足,就是在弘扬党和政府需要的精神实质方面容易直接表达主题,拔高、提升人物,忽略了好人身上朴素的、平凡的但应该被尊重的东西。所以,当下的主旋律影片要赢得更多观众,关键是不能空泛,必须要特别“接地气”。
应该看到,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等,都不可能使主旋律影片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无论是从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大的方面考虑,还是从提高观众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等小的方面考虑,我们都需要那些“边缘”的但丰满、写实的电影,“过时”的但聚焦人性、人情、人心等永恒主题的主旋律电影。对于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创作来说,则要善于寻找独特的艺术表现角度,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表达创作者对生活深入的认识和看法,摆脱对生活现象作浮光掠影式的概括,使之包含应有的思想内涵。只要融入真心,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得“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