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开始,同时也响起了一群香港交换生归家的钟声。经过半年在北京的大学交流,有港生不舍离开。他们认为来京交流学到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难得的人生经历。
采访当天,港生李颖彤在北京大学门口骑着她的自行车,打扮上跟普通北大学生没两样。她是香港理工大学二年级中英双语学系学生,刚完成在北大中文系半年的交流学习。说起来,刚开始北京生活的时候,她还真遇上了适应上的困难。
语言︰“你是韩国人吗?”
香港的中小学课程规定要学习普通话,李颖彤刚到北京时觉得自己用普通话沟通没问题。“有一次,我一开口说普通话,人家就问‘你是韩国人吗﹖’,也不相信我读中文系”,原来对方听不懂她说什么,以为她在说韩语。她那时才醒觉,自己的普通话还是很差。
除了表达上有障碍,她在理解对方说话时也遇上困难,“北方的腔调多卷舌音,亦有很多独有的俗语俚语,比如‘高大上’、‘碰瓷儿’”等,刚开始时真的不明白内地同学在说什么。”她决定要趁着这次交换的机会,好好地学习普通话。
现在她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跟内地同学沟通了。她认为学好普通话的最大要点就是要大胆开口说,多结识内地同学,多听多说自然会懂。
印象:对内地观感逐渐明晰
李颖彤来京之前对内地的感觉不是太好,觉得内地人说话都很大声、行为不文明,各地会有好多小偷、骗子,地方亦很肮脏的。但经过半年的交换学习生活后,她对内地的印象变好了。
“北京很漂亮,环境亦很优美,不会很局促。这里的人都友善,读书气氛也特别好,文化氛围比较浓。”她说,北京大学提供了比香港理工大学大几倍的环境让她学习,设备也很完善。每当学习累了或想家的时候,会在未名湖畔逛逛,“冬天时看到结冰的湖,伴以夕阳、博雅塔作背景,就会释怀了。”
她坦言自己开头很想回家,但现在已经舍不得离开北京了。“北京很好啊,步伐没香港那么快,也不潮湿,地方又大。之前还生怕被人偷东西这些,但当你看到每个人手握的手机都比你的贵几倍的时候,你就不担心。”眼见为实,她放下了一些成见。
学习之余,她把握在京之便去体验中国之大,“香港是个很小的地方,很苦闷,而北京很大,可以去很多地方玩,亦可以坐火车到其他省市游玩。”短短半年,她去过青岛、山西等地。交流结束后,亦会利用归家之路坐火车南下,一边在沿途游玩。
香港珠海学院新闻及传播学系二年级生李楚欣和阮汶珊在过去半年同在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学习。她们原以为内地的教育比香港沉闷,死读书为主,但上课后才发现,与想象中有挺大的分别。“这边的教学方式比较着重实践,老师都会用不同的软硬件去示范,让学生体验实际环境。而香港的教育是比较着重理论,两者各有长处。”她们还羡慕这边的校园环境很好。
她们表示,香港学校沿用学分制,注重独立,而内地大学通常同一班人一起上课,有很强的班级观念。有了班集体,久而久之,自己跟内地的同学都建立了友谊,可惜现在就要分开,她们担心距离远了,就维系不了大家的感情。毕竟对北京的人和地,都产生了感情。
到内地大学交流,学到的,不只是课堂上的得益,更珍贵的是,对内地文化有了深一层的认识。阮汶珊直言这次交流让她明白,两地交往中产生的摩擦和冲突,有些来自文化上的差异,“这里有好多跟香港文化上的不同,我开始明白,为何香港人会对内地人一些行为反感。细想一下,有些行为因内地人本身的习惯造成,有的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的问题。”通过半年的交流,她对内地了解更多,自然会比较理解对方的行为,这对两地和谐相处、融合会有助益。
说到不习惯的地方,三人异口同声都说是北京的空气。李楚欣在北京时常要戴口罩,天热时感到难受。而李颖彤说“雾霾太严重啦,没想到比香港一些旺区的空气还浊﹗”她表示如果北京的空气好一点,她或会考虑毕业后在京工作。
相关链接▶▶▶
自香港回归以来,内地高校已招收香港学生超过6万名。2012年6月签订了《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意向书》,意向书包括了香港8所政府资助大学与17所内地高校的交换生协议。内地方面2013年增加香港大专院校师生赴内地学习的名额,同时每年资助香港7000名大专院校学生暑期到内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