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霍州市白龙镇白龙村村口,竖立着一栋特殊的四层楼,楼的一层房屋被打通成了车辆通行的通道。原来,2004年,村民柏俊喜在村口的空地上动工盖楼,却正好堵在村民下地的必经之路上,148户村民派出代表上访。2009年,法院的一纸判决让柏俊喜在盖好的楼下拆了一间屋,打通了一条路。但柏俊喜家从此日夜不得安宁,他的一家也走上了上访路。得知这一情况,霍州市委书记陈纲带领国土、城建部门相关负责人化解了这一信访难题,小村庄归于往日的平静和谐。
2013年5月17日,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民生大接访》第一期《楼与路的对峙》,全程记录了这起信访案件的化解过程。
《民生大接访》是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联合陕西省信访局共同开办的全国第一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栏目立足民生问题,直面信访矛盾,搭建调解平台,开辟了中国“电视信访”新渠道。国家信访局研究室副主任、综合指导司副司长金艳丽说,这档节目无论是初衷,还是做法,都蕴含着改革的元素,推进了开门办信访和“阳光信访”。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龚维斌说,改革开放36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可能就是民生问题。这个栏目架起了党和政府与民众的连心桥,也架起了政府和媒体之间的桥。
信访与电视对接
信访是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是社会转型期公认的“一号难题”。
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许凌云说,12年前,她拍摄过一部新闻专题片《“百姓书记”梁雨润》,当时她深入到10多个上访户家中进行过采访,该片获得2003年度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此后10多年间,她一直持续关注信访,跟踪记录了很多典型的信访案,深切感受到信访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十分重要,但也存在“三难”,即:上访人难、信访干部难、媒体介入难。许凌云他们迎难而上,希望基于经验,创办一个新栏目,达到为群众排忧、为干部助力、为媒体立命的“三赢”效果。
《民生大接访》在2013年5月17日正式开播,每周三期,每期时长20分钟,目前已播出120余期。节目开播以来,不仅收视率成为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自办节目第一名,而且接到群众反映反馈的热线电话2000多个,收到300多封群众来信、十多面锦旗,解决问题50余件,在推动信访工作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省委副秘书长、山西省信访局局长李体柱说,2013年,山西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1.6%。
把每个事件都当成故事来讲
《民生大接访》在节目类型创新、采访方式创新和资源整合创新方面做出了努力。
信访是转型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对信访事项中民生问题的深度关注成为《民生大接访》的特有题材。
《断臂惊魂》讲述岢岚县的一名四川籍民工工作时被电击致残,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雇主拒不担责,当地相关部门不予理睬,受害人流离失所。他的遭遇在节目中播出后,岢岚县政府第二天就给受害人捐助,雇主随后也垫付了10万医药费。当地法院最终判决雇主赔偿受害人170万。《抬不走的棺材》讲述因电机漏电痛失儿子的续庆才老人维权未果,在记者出面主动联系有关方面后,洪洞县明姜镇政府介入协调,终于让老人打开心结,搬走了搁置在电机修理店门口两年的棺材。在《被套13年的赔偿款》中,因车祸截肢的黎城司机申耀刚在县信访局和法院的共同帮助下追回了拖欠13年的赔偿金……《民生大接访》让上访人第一次成为新闻叙事的主角,他们的命运、情感、矛盾冲突牵动人心,随着事件演进和调查的步步深入,当事各方以不同角色进入语境,掌握公共权利的职能部门与上访户、被上访人第一次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开地、平等地当面沟通交流、对质对话、释疑解惑,直至化解矛盾,打造了一个政府、民众、社会等几方“声气相通”的新舆论场。
许凌云说,故事化表述是栏目的基本手法,对每一件信访事项都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结构,注重展现各方的情感和人性。节目组会选取观众感兴趣、愿看、爱看的题材,把每一件信访事件都当成一个故事来讲,既追求故事性,也讲究导向性;既突出正面报道,也体现新闻监督。
《民生大接访》还以纪实手法真实纪录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解决信访难题的过程,不摆拍、不彩排、不补拍,不说官话套话,实实在在办事,观众看到了他们为解决信访难题千方百计、协调处理的过程。节目同时也对部分干部推诿扯皮、仗势欺人、非法侵害民众权益的真实面貌予以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说,这个栏目不同于以往某些“洒狗血”、为了收视率不惜造假或者表演的调解节目,“《民生大接防》触动我的,第一是真诚,第二是真实。过去的民生新闻采取的态度是冷眼旁观,后来是热心帮助,《民生大接访》把帮助进行进一步升级,解惑、解事、解闷、解气、解决,而且最后可以看到结局,不仅有料,而且有种、有用,特别难得。”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这个栏目在山西电视台能够推出,特别值得高兴,因为“山西是一个新闻比较多的地区,社会也比较关注”,“而信访工作本身就很难做,要做一个信访电视节目就更难,更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非常高的政策水平和责任心。”他说,“电视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和引导性作用,这个栏目传达给观众‘党和政府愿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信息,这其实是社会变化的一个趋势。”此外,他认为,“电视问政节目很多,这个电视信访民生栏目提高了电视地面频道的节目竞争力和在本地的亲和度。电视业需要加强和老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不能把百姓的关切全交给新媒体。”
电视台不是“第二信访局”
目前信访工作主要有来信、来电、来访和网上来访四种渠道,都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单向度、隐秘性、真伪难辨、接访与处访分离等局限。《民生大接访》从传统信访渠道的短板出发,通过电视这个公开的大众传播平台,打开信访工作的“门”,把各方利益及不同诉求直观地“晒”在一个平台上,让信访工作亮起来、快起来、硬起来。
但是,栏目组清醒地意识到,《民生大接访》不是“第二信访局”,它既是一档信访节目,也是一档电视节目,必须严格把好导向、选题、审核这“三关”,在位不缺位,帮忙不添乱。
许凌云表示,栏目组也存在着一些困惑:《民生大接访》既不能成为“第二信访局”,又要承担“信访新渠道”的功能,如何在电视新闻节目与信访职责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栏目的工作难度很大,难点很多:“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使问题扩大化;监督的手段是让利益相关各方同等发声,客观展现,不做媒体审判;监督的效果要达到示范性和合法性,为纾解基层矛盾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她说。
专家们也给出了深层建议。尹鸿说,“希望在表达内容的时候,一定不是‘清官治国’,核心应该是传达法制意识,依法治国。信访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老百姓相信信访,而是要相信我们是法治国家,靠法治解决问题。永远靠信访,永远靠清官,中国不可能有真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