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至此,中国的国家级新区增至9个。与此同时,不少新区跃跃欲试,争取晋升国家级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意味着什么?国家部署新区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新区与开发区、自贸区、特区等各种“区”有何不同?
国家级新区身负重任
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后,青岛当地股和土地市场迅速升温,但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感到的是压力,他坦言:“新区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使命和责任。”那么,国家级新区有着怎样的使命和责任?
国家级新区是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进行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国家根据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来设置新区,用不同的新区来分类指导改革开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于立新向本报记者说。
目前,国家级新区有9个,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这些新区各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例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是为实施海洋战略而设置,陕西西咸新区以探索城镇化道路为己任。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向本报记者表示,东部新区主要承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责任,而西部新区是创造新的增长极。
“区”里的道路探索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区”层出不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解释了这些“区”的区别:
新区主要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措施。国家级新区由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并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新区的地理范围比较小,通常是一个市内的某一个区域。
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园区,园区内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活动适用的关税、审批和管理政策灵活。
中国为了稳妥推进改革,一直采取先局部试点、再推广经验的渐进式改革策略。改革开放早期,曾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几个经济特区,区内实行特殊的政策。
综合改革试验区与特区在性质上比较接近,但“试验”内容更明确。比如,有的针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有的针对资源环境问题等。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产业园区。能够进入园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各种‘区’相互之间并不是排斥的,同一个地方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区’的身份。从地理范围上看,综合改革试验区涉及的地域最大,特区小一些,自贸区和新区又小一些。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刘培林说。
进一步释放改革空间
专家普遍认为,国家级新区意味着特殊管理权限,这种权限决定着一地所能掌握的资源。此外,国家级新区在税收、土地、海关通关和重大项目审批等方面一般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张可云认为,国家级新区最直接的优惠是带来用地指标的增加。
于立新认为,新区不应把GDP放在第一位,应依据主体功能区的设置,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服务贸易、区域开放优势、文化、旅游、劳动力等资源禀赋。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布局,于立新建议从“两个大局”的高度出发,让国家级新区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空间,实现中西部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