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从小听说过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传说,总觉得那是遥远的神话和梦想。谁知驱车来到延安清凉山背后的山峁一看,不禁令人瞠目结舌:在沟壑纵横、岭峁起伏的山顶上,竟然展现出群山环抱的12平方公里的一马平川!更可喜的是,在这片开阔平展的土地上,机器隆鸣,人声鼎沸,塔吊脚手架林立,参观者络绎不绝……看来,革命圣地延安,正在用削山填沟、移山造城的大手笔,谱写着一曲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现代精卫、愚公之歌,书写着一篇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英雄史诗,创造着延安人民梦寐以求的人间奇迹!
梦幻般的奇迹,正圆着延安梦。
回顾辉煌、正视困境,追寻延安梦
延安梦,承载着中国梦。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都。延安革命老区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广人稀,道路崎岖,当年红军来到这里,依靠这里的特殊地形,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大生产”运动,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实现了创建新中国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延安人民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油、煤、林、果”骏马扬“四蹄”的开发之路,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06年延安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速度跃居全省第一,特别是全市退耕还林,由延安时期的“兄妹开荒”变成如今的“夫妻栽树”,退耕还林达1000多万亩,用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的话来说,如果说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红色革命的13年,那么,近13年就是绿色革命的13年……“但是,我们在看到辉煌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困惑,”姚引良说。延安经济因为受到水源不足和交通制约等困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延安经济存在着石油“一枝独秀、油主沉浮”等等问题。特别是城市用地紧缺越加突显,延安市区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达5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47万人,大大超出每平方公里8000人至1万人的国家城市规划标准。许多沟坡地上盖起了密密麻麻的楼房,无公厕、上下水和天然气,脏乱差,行车难!更使人担忧的是,延安城里160多处革命旧址大多被蚕食,一些高楼大厦竟然把延安宝塔遮挡,加之延河上游蓄水,因而“宝塔不再巍巍,延河也不再滚滚”了!
延安新区管委会主任贾珉亮忧心忡忡地说:“无论从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出发还是从实现革命旧址的安全梦考虑,延安都得彻底改变以往的城市建设思路了!”
困境不是绝境,思路决定出路。
勇于担当、科学决策,承载延安梦
人民追求幸福。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来到延安枣园参观,人们都会看到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及中央机关干部与当地群众一起修建的“幸福渠”。这条全长5公里、浇地1200亩的水渠,至今清水潺潺、波光粼粼,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这条幸福渠像条红色绸带,把人民群众与共产党紧密联系捆绑在一起。据统计,当时延安仅有20多万劳力,而1947至1948年,就有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军,一万多名参加了游击队。延安人民为实现新中国的梦想付出了伟大贡献。
曾在延安工作过的梁宏贤2011年2月从时任杨凌农业示范区副主任的岗位上调回延安任市长,曾任宝鸡市委书记和杨凌农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的姚引良在欢送梁宏贤上任时说,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能在延安主政一方,非常荣幸。没想到过了两个月,他也被调任延安任市委书记。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既沉重又光荣。他与梁宏贤商议后认为,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今天,我们有责任让延安人民过上幸福舒心的日子。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继承过去、创造未来,搞好“三个延安”的建设,即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建设!
“幸福一定富裕,一定和谐;但有钱和富裕未必幸福,”姚引良说,“住在山坡上的延安居民约20万人,他们光吃水都要下沟下山去背,你说能幸福吗?”
脏乱差、极不方便的人居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延安人的幸福指数,据省上的一次评估报告,延安居民幸福指数得分仅为50.18,居全省各市倒数第一。“当年,毛主席和党中央能在延安为人民修幸福渠,今天,我们能不能引来黄河水,再削山造地为老百姓修座现代化的新城呢?”姚引良在省委有关领导的关心、有关专家的建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们的支持下,作出大胆的决策:引黄河水入延安,削山填沟,造地建新城!
2011年12月,延安市确定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科学论证规划,打破常规推进”的工作要求。招兵买马,调兵遣将;招商引资,科学规划!2012年4月17日,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宣布:延安新区一期工程开工!
这是延安市城建史上的创举,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开启了世界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建城的先例。面对这样浩大的工程及一些人的担忧和质疑,姚引良指出:“要改进宣传工作,要就人们关切的焦点主动宣传、解疑释惑,让人们了解这项工程的意义,了解其必然性、科学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专家的应对之策,让关心者放心。”姚引良还说:“干事业必须敢于担当,怕冒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
负责新区建设的延安市副市长薛海涛介绍说,为了确保新区建设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新区建设管委会先后邀请了陈祖煜、张苏民、林在贯、顾宝和、蒋作舟、徐张建等70多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院士和专家,经过26次研究论证,认为“上山建城,建设新区”是延安改革城市面貌、保护革命旧址、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圣地延安的必由之路和科学选择。
专家们认为,通过高山机场的实践,延安岩土工程技术的方案是可行的。削山填沟造地的选址原则是:依托老城,沿川道展开,整流域治理;建设的原则是:挖方区先建;填方区先绿化,待自然沉稳稳定后再建;填方厚度小的先建,厚度大的后建;挖方区以建高层建筑为主,填方区以建多层建筑为主。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崔亚军说,为了保证质量,把填方夯实,上千台强夯机昼夜不停,把自然黄土1.2方砸压成一方。经检测,自然黄土密度为85%,而夯砸的黄土密度达到93%。
2013年7月3日至29日,延安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暴雨,累计降水量达611毫米,大大超过延安平均年降水量470至550毫米。18万间房屋窑洞倒塌。然而,新区一期工程由于填方区夯得实,排水措施得力,固若金汤,没有发现任何土体流失和沉降。
延安削山填沟造地,经受了考验,得到暴风骤雨的洗礼!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圆延安梦
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也是实现延安梦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一天当两天,晚上当白天!”“吃在山上,住在山上,人不低头,让山低头!”“白(天)加黑(天),五(天)加二(休息日)!”建设者们采用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作业,超常规的付出,终于获得了超常规的速度和成就:原计划3年完成的新区一期岩土工程,仅用了373天就完成黄土回填18718万多立方米、造地12.5平方公里,使昔日的荒沟秃岭变成一马平川。据了解,新区每造一亩地(达到“七通一平”)总投资约150亿元,而这些土地出让收益将超过300亿元!
现在,站在新区最高处眺望,宝塔、延河尽收眼底,新区7000套住宅房已建成;市委、市政府的行政中心区已封顶;年内将建成小、初、高三所学校,已与北京实验二小、北师大附中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及棚户区改造项目近日即将开工;20万人入住已经有了下家;新老区道路连接工程已经通车,新区路网正在铺建;城市必须的水、暖、电、气以及污水、垃圾处理正加紧建设。我们来到延川县杨家山输水隧洞参观,见水利工人正冒雨施工。黄河引水工程总指挥部负责人张进介绍说,延安市黄河引水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解决延安城区及延川、子长、延长、清涧县约100万人的生活用水,而且为延安北部能源化工区及四个工业园区提供可靠的生产用水;可给延安每天供水11万方,延安新区吃上黄河水指日可待……
前来参观的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亲临延安新区一期工地视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延安不仅要做美,还要做大做强”、“延安上山造城路子好,开创了城市建设的新路”。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新区建设没想到这样快,这么好!
国外的企业家和专家看了新区建设后说:削山填沟造地,这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但这么大的场面,我们还没见过!
杨家岭村党支部书记王伟说,俺村的480人,约摸家家都派人坐面包车、骑摩托到新区去看过,都说:“没想到平地规模这么大,过去在山沟里看天一条线,今格儿上山一眼望不到边!”
延安当年的“兄妹开荒”正在变成如今的“兄妹造地”!延安党政领导带领延安人民正在践行着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托着延安梦的现代大剧已拉开帷幕,改革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