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南泥湾的香菇面(外一篇)

高红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13日   第 07 版)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雕塑

  马年正月十五,笔者回延安过大年。一天忙完事情,电视台小伙子请我吃香菇面。他说这面属于大众快餐,一来省事,端上就吃;二来不贵,一碗面15元,笔者欣然同意。

  等面时,小伙子抢着从筷筒里捡筷子分发。问为甚?笑答,喜欢。分筷子能生女娃。不都想要男娃么?我弟兄两个,就想要女娃。自然接受并传递的民俗,令笔者感到温暖。

  面上来了,人脑那么大一海碗,高高挑起的面条润泽筋道,做浇头的香菇肉头厚,几棵碧绿青菜好吃又养眼。连汤带面吃下去(一般人吃不完),脑顶到脚趾全是暖的。

  小伙子说,香菇面最有名在南泥湾,那里种的香菇好。笔者心中又是一动。曾经在南泥湾插队3年多,印象南泥湾就是大生产的代名词,三五九旅、老镢头、开荒种地(南泥湾还种稻子)、自力更生等硬梆梆语系,何年有了香菇面,竟然一无所知。可见个人渺小,经疏纬稀的见识覆盖不了30多年的发展变化,和30年后的日月光景。30多个春夏秋冬季节流转,理应有新鲜事物出现生长,不说替代,至少补充丰富南泥湾的整体印象。

  这下好了,有了香菇面,介绍南泥湾,不光有刚性的大生产,还有柔性的香菇面,前者历史,后者当下,前者入脑,后者饱肚,互补着真实,编织着完美。

  香菇面吃完,笔者喝了3碗面汤,理由,好喝太太——陕北话:非常好喝的意思。

  保暖内衣

  安塞的腰鼓有名,有名到安塞城中高高山上,修了一座大红腰鼓,有名到新中国60年大庆游行队伍中有一支安塞腰鼓方阵。马年元宵节,安塞社火就在巨大腰鼓的注视下进行。自然是绚丽红火无与伦比。笔者借用两把红扇,跟在街道办队伍之后,文化系统队伍之前锵锵齐锵齐扭起来。

  扭之前笔者捏捏一位红袄绿裤婆姨的胳膊,分明不厚,问她,冷了不?婆姨笑答,不冷,我穿保暖内衣。一句“保暖内衣”几乎让笔者泪奔。

  想起插队那些年,过年村里也扭秧歌,也有锵锵齐锵齐的锣鼓声。扭的人大半穿空心棉袄,棉袄被汗腌土沤了一年,早不暖和,因为伙食差,粮少无油水,扭两圈肚子就空了,腿脚就软了,队伍也就散乱了……保暖内衣,听也没听说,解(念hai)也解不下(陕北话不懂意思)。

  眼下安塞过大年闹社火,满城桃红柳绿,怎样鲜艳怎样扮。女子风摆杨柳招风引蝶,后生飞天扑地耀武扬威。为了身段好看,他们穿保暖内衣;为了脚步灵活,他们穿品牌鞋;为了精神头十足,他们肚里有扛硬饭食打底。

  笔者感慨,陕北的日子,过去一穷二白乡亲们的日子的确过好了,也过美了。

南泥湾的香菇面(外一篇)
写作课能培养大作家吗?(文学新观察)
忆焦裕禄
王蒙:坚持没有放弃的事情就是爬格子
一部了解中国发展模式的力作
两岸作家合写长篇小说《原乡》
眷恋
《红色年轮》追寻红色记忆
林凯旋诗歌表达人生感悟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