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爷爷的承诺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22日   第 07 版)

  曾听一位德国史专家讲过这样一个现象:在德国,每条路上都有一块石碑,记录着修路者是谁,承诺这条路使用多少年(一般来说,至少一百年)。修路者可以慢慢来,但是一旦完工,在承诺期内出故障的话,就会使子孙蒙羞。

  只要到过青岛,就知道这样的承诺并非虚妄。至今,青岛老城区的下水道依然是德国工程师们的遗产,历经百年依然无恙,成为这座美丽城市的“良心”。每当有城市大雨积水时,青岛的下水道总会被反复拿出来对比。

  在董家口管委会采访结束时,封洪海忽然说,他的目标就是以后自己孙子可以跟人家炫耀,“这一片地方是俺爷爷他们建起来的”。

  封洪海并没有打算在董家口立一块石碑做承诺,但他的这句话,白纸黑字印在了报上,可以预见的是,除了纸媒,至少还会有许多网站转载。再过个几十年,找到这句话并不难。想必他深知这一点,但还是做出了承诺,有胆识,更重要的是有底气。

  这底气来自董家口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在董家口,你很难不被这里热火朝天的场景震撼到。能容纳世界上最大货船的码头,9000多亩地的青钢新厂,规模巨大的堆场,几年间就在海上打开了臂弯,在大地上挺起了脊梁。听董家口人讲规划,都不是以年为单位,一个月,一天,这里就有不同的样子。

  董家口人没有选择慢慢来,他们需要尽快抓住青岛开放再出发的机遇,建设速度甚至快于常规。我问他们,这样影响工程质量吗?他们说,每一项工程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收,不然绝不通过。他们尤其重视的环保方面,设计标准通常都高于国家标准。

  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承诺是否可靠。

  要做百年基业,封洪海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时间不等人。不过,离他们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是德国人修过的下水道,尽管工程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这种精神,显然为董家口人所看重,才会做出这种承诺。

  从董家口人的自信来看,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方港口,一座未来城
青岛开发区大事记
爷爷的承诺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