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22日 星期二

黄岛变绿岛

一方港口,一座未来城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22日   第 07 版)

  青岛开发区新貌

  中德生态园效果图

  青岛港董家口码头

  黄岛,曾是青岛作为一座开放城市的翅膀。这里有着全国第一批开发区,在第一波开放中振翅先行,带动了如今美丽的港口城市青岛。

  绿色,是循环经济的颜色。经过30年发展,青岛这座城市迎来了转型的阵痛期,通过循环经济,进行转型与优化,成为了最优的选项。

  近几年才从“一张白纸”开始开发的董家口港区,与循环经济一拍即合,成为青岛跨越发展的重要筹码。这一方港口,正在成为黄岛新的翅膀,也在以最大的野心,成就一座未来的青岛。

 

  “这里的建港条件世界少见”

  从青岛市区出发,行驶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董家口。

  即使回溯到5年前,这里都少为人知,如今却频频出现在青岛市领导的谈话中,主流媒体的讨论里,以及搜索引擎收录的几十万条相关信息里。

  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会在一栋简陋的房子里。尽管只是一个临时办公点,这里的人一开口,说的却都是长远之计。

  “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们就有多大的码头”,“董家口的堆场占地410万平方米,全国最大”,“董家口的目标是做成整个东北亚的航运中心”,“15年之后,世界上各个大的货运集团,都会觉得董家口与众不同”……董家口人说起这片港口,满是激情。

  尽管2009年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只有“一片海参池”,连条公路都没有,但管委会副主任封洪海说,他们在土路上简单地举办了奠基典礼后,就在几年内迅速建起了20个泊位、四通八达的公路及储量巨大的矿堆场。铁路、工厂和更多的泊位也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事实上,类似的火热场景30年前就曾在黄岛区上演。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黄岛建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青岛对外开放史上的一件大事”,带动了青岛的对外开放。而今天的董家口,与其有着高度相似之处。

  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曾总结,那时对开发区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就是腹地广阔,港口条件优越。同处黄岛区的董家口,这两项优势亦非常明显。

  董家口独特的天然优势,让这里有着全国罕有的深水大港条件——近海水深15米,离岸1000米水深可达25米;海底为岩礁,海流速度快,基本没有淤泥;港口南向,常年不冻……

  顶层设计优势也让董家口人自豪。

  “这里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有的是地,所以有条件做顶层设计,把港口和周边条件都配置好,不然凭什么吸引人家来呢?”封洪海认为,大多数港口都是边发展边建设,导致许多功能后期受限,甚至不少码头都被私人占有,进行恶性竞争。

  董家口则在发展之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请了“最顶尖的专家”来规划蓝图,因此有着广阔的腹地,能建成“第四代港口”。

  所谓“第四代港口”,有着装卸、储存、交易等多种职能,成为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这里并不满足于打造一个新的港口,传统的装卸也仅仅是港口的一个龙头环节,董家口瞄准的是,成为装卸中心、存储中心、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

  管委会副主任管新波认为,在建好后,董家口港将承担青岛原有港口的矿石、原油等多种货船的停靠,而青岛港则可以主要停靠集装箱、邮轮等,转型为与维多利亚港类似的职能。这样原油、矿石泄漏等潜在的风险,不会危害到青岛这座美丽的旅游城市。

  走进码头,最直观的感觉是庞大。由钢铁与水泥筑成的港口,如同一部实景的好莱坞大片,卸船机伸出四条长臂,垂下的抓手正在有序地为一艘巴西来的30万吨级货船卸货。

  在轰鸣声中,青岛港有限公司董家口分公司经理曹方良大声告诉记者,董家口码头有两个世界最快的卸船机,一抓手就能运走80吨铁矿石,眼前这艘满载的船只需40小时就能卸完。

  曹方良说,保守估计,现在一小时至少能卸下1万吨铁矿石。而这,就是世界最快速度。

  “我这里都是循环经济”

  沿着董家口码头外围开车一路行驶,尽管路两侧绵延数公里都是矿堆,但在高耸的绿网之外,路旁树木郁郁葱葱,春末才绽开的樱花映入眼帘。在卸铁矿石的码头上,地面干净整洁,碧绿的海水之上,十几只海鸥在附近翱翔。

  这里的环境,与寻常所见的码头、堆场大相径庭。

  “别的港口都找不到干净地方走路,董家口这里却是鲜花怒放,这就是循环经济最直观的体现。”因为常年住在码头,曹方良在风吹日晒之下皮肤黝黑,他掰着指头算起了这里的循环经济账。

  董家口码头之所以干净,除了密封性好,还因为长期用循环水冲刷。长江上的船过来后,将本来会直接倒进海里的压舱水,排到可容1万立方米的收集池中,冲刷之后到排水沟沉淀,再循环利用。

  董家口的花之所以盛开,是因为这里上了“抑尘网”与“珍珠垛”这两重保险。抑尘网高达20多米,每1米长造价上万,曹方良说,他们已经修了至少1万米。珍珠垛则将每个矿煤货垛紧紧地盖住,密封良好。

  “这么大的港口,你几乎看不到我手下的人”,曹方良说,信息化使得这个港口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

  而在矿石的运输上,从船上抓下来开始,就运到封闭的管道上由皮带传送,也确保了不会污染环境。沿着传送管道,就能抵达正在集体迁移至董家口的青岛钢铁集团。

  青岛钢铁集团正在全力建设新厂,在这片9000多亩的工厂上,青岛市政府决心投入163亿元。工程师出身的青岛钢铁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铁牛,说起青钢搬迁后的循环经济举措,一脸自豪。

  在新工厂中,一般钢铁厂都会浪费掉的高炉顶压被用来发电,既解决了噪音问题,其发的电也能满足生产需要的60%到70%;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尘中都含铁,在收集起来后,运到综合原料厂再加工;钢铁厂不设与大海相通的排废水管道,而是将水循环利用;整个工厂里都用皮带封闭传送,没有了传统钢铁厂中汽车、拖拉机轰鸣的场景……

  刘铁牛一口气列举了七八项,在他的分析中,这些都是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我们正在以此改变人们对于钢铁企业的认识”。

  除了像港口和钢铁集团这样的内部循环经济外,董家口的顶层设计中,产业间、区域间、公用设施等均亦构建了循环经济体系。以产业间循环经济体系为例,将可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集聚在一起,形成可以相互依存的企业群体。

  用封洪海的话说:“我这里都是循环经济”。

  “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

  在董家口各处,很容易感受到一股创业的激情。

  曹方良说他刚到董家口时,天天住在集装箱里,直到现在,回一次家也觉得很奢侈。他带我们在码头各处参观,说话洪亮而快速,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刘铁牛给我们阐述青钢的循环经济理念时,说到兴头上,大手一挥,“走,我们看着新厂的沙盘说去!”站在沙盘前,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小时仍意犹未尽。

  激情反映在了建设速度上。董家口港仅用363天就建成了40万吨级的矿石船专用码头,而通常这需要2至3年。吞吐量更是节节攀升,在2011年通了第一条船之后,2012年进出量达到3000万吨,2013年达到了7000万吨,而在今年,曹方良自信地表示,超过1亿吨的把握很大。

  董家口人的激情,源自董家口的愿景。

  在港区后方规划的临港产业园,已经有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多个项目落户,其中包括青钢在内的4个项目投资过百亿。除此之外,庞大的储存空间和高度信息化的交易平台,让这里的港口有了强大的腹地支撑。

  “我们不是招商,而是选商”,封洪海说,这里将在15年内建成一个近百万人的港区,而良好的前景也招来了不少的投资项目。为此,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会专门建立了专家信息库,组成评估小组,只有通过了的项目才能进来。

  “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在封洪海看来,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从地图上看,董家口港口比青岛老港区和前湾港区都大不少,这里有35.7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有3公里可以停泊40万吨级大船的码头。建成后的董家口港,将会把青岛港原有的吞吐量增加一倍多,说再造一个青岛港并不夸张。

  传统的装卸业务对城市的贡献有限,而把货物存储起来,在“境内关外”直接交易,则会对青岛的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良好的规划之下,这些愿景正在逐步实现。在董家口港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电子屏幕上滚动着矿石、木材和原油价格,清楚地标示着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保障。这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青岛港集团倾力打造的第三方现货电子交易平台,这里承接的交易越来越多,目前的办公场所已经太小,即将搬迁。

  “董家口指数”,这是曹方良的未来野心。现在的董家口,已经成为巴西、南非等许多国家的大矿山到中国后必来的点,而过去只能用“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等国际航运指数的港口人,开始憧憬着让铁矿石的“董家口指数”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市场。

  说起未来,封洪海说:“我的想法很简单,等到几十年后,我孙子可以给人家自豪地说,这一片地方是俺爷爷他们建起来的。”

一方港口,一座未来城
青岛开发区大事记
爷爷的承诺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