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欧浪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旅西华人没有对垃圾分类的习惯。究其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称之“太麻烦”。相比于报道中极具环保意识的西班牙小孩,欧浪网直斥“华人的生活习惯依然老旧不堪”。
近年来,华人陋习屡遭华媒曝光,折射出海外华媒“恨铁不成钢”的焦急与无奈。然而,若有华人“出人头地”,华媒纷纷在第一时间报道,不吝赞美之词。这些“揭恶扬善”的批评与赞赏,正是海外华媒竭力提升华人形象的最佳注脚。
反思
纽约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是周边民众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去年8月,一支华人舞蹈队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据美国《侨报》报道,公园周围的居民不堪伴舞音乐的骚扰,在屡次抗议无果后报警表达不满,排练领队随后被警方铐起来并收到传票。虽然法官念其初犯而做出销案处理,但华人噪音扰民进而招致怨怒,着实令人难堪。
“广场舞”并非个例。一些华人在公共场合的其它不良行为也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泰国《世界日报》日前报道,一批中国游客在清迈大学校园内搭帐篷过夜,并在地板上随意涂画,“在以清静为主的清迈府显得特别突兀”。该校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表示中国游客插队、吸烟、乱扔垃圾、大声说话等不文明行为令人厌烦。
“广场跳舞音量扰民是法律问题,不遵守法律必然会遭到制裁。此外华人还应尊重当地民众的习俗习惯,避免引起族裔纠纷。”美国侨报网专栏作家一娴在华文媒体刊文反思华人的不文明行为:“华人需要一种反求诸己的精神,在文化精神层面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付诸行动。华人社团和政治人物更应把诸如华人区的卫生整改、提高华人民众的文明修养当作重要的事情去做。若每一个华人都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身边人,总有一天华人会呈现出非常正面的形象。”
赞赏
近半年来,两位日本华人舍身救人的壮举受到当地主流社会和华文媒体的高度关注与赞赏。
去年9月16日,一名9岁日本男孩在大阪市的一条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正在岸边跑步的中国留学生严俊(左上图)见状,立刻跳入河中抢救。首试未果后,严俊接过周围人递来的绳子捆在腰上,再次跳入河中,最终在下游300多米处救起男孩。严俊的壮举感动了整个日本。11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其官邸接待了严俊,并亲自送上感谢状。
“日本社会多年来对华人存在一定偏见,此次事件对改善在日留学生形象和中国形象都有正面意义。”《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称赞严俊见义勇为“弥足珍贵”。
危急时刻,旅日华人付鸿飞(左下图)同样奋不顾身。去年12月22日,一名日本乘客在车站跌落轨道后陷入昏迷,在对面站台的付鸿飞迅即跳下站台,在电车进站前救起落轨男子。不到1分钟后,列车呼啸而至,此时付鸿飞选择悄然离开。
事后,相关部门四处寻找这位热心人。今年1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付鸿飞表示,自己觉得救人理所当然,没有必要留名。但为了不给一直寻找自己的消防署带来麻烦,也为了“改变日本人对华人的印象”,他决定站出来。日本《中文导报》高度赞扬付鸿飞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称其为“继严俊之后又一位华人英雄”。
引导
华人表现迥然相异,华媒报道褒贬分明。对于一些华人的负面形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彭伟步撰文指出,除了要强烈表达华人权益不受侵犯的声音外,华文传媒还应反思华人的行为,在文化交流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使华人更好地融入社区。
身处海外,华人常因文化差异与当地民众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摩擦,进而影响族群形象。因此,华文媒体对受众的教育与引导必不可少。
以“小费”这一中外文化差异的典型代表为例,南非华侨新闻网为华人支招:“在南非,绝大多数服务员的工资水平非常低,所以额外的小费收入是他们最好的经济来源。通常,南非大型公共场所的小费标准有一个不成文的指标,一般不低于10%。”文章呼吁当地华人培养起小费意识,在生活中尊重当地的“小费文化”。
在彭伟步看来,华文媒体要充分利用传媒的教育功能,履行社会缓和剂与粘合剂的作用,帮助受众了解不同族群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宗教政治信仰。华媒应扮演好“文化使者”的角色,展现华人与人为善、与异族共同发展的美德与愿望,从而提升华人包容、博大、负责任的整体形象。构建提升华人形象的文化传播平台是当前华文传媒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现时期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