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法国媒体报道,一些职场中的华人女性在怀孕生子之后,依旧坚持在事业上继续打拼。她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职场的拼搏中,难免会缺少对家庭的关注。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权衡家庭与事业孰轻孰重之时,他们必须要做一个果断的选择。身为人母的华人们,是选择留在职场,追求事业的卓越;还是退居家庭,践行“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理念呢?在面临事业发展与照顾家庭两个选择时,“妈妈去哪儿”,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
事业与家庭难以兼顾
“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重”的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着华人母亲的择业观。但是对于一些事业至上的女性而言,“出得厅堂,不下厨房”或许才是她们中意的生活。
华人张芊在孩子出生时,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而婆婆又不习惯英国的生活,综合这些因素考虑,只能将孩子留在国内。虽然从客观来说,孩子回国让她少了后顾之忧,但是在投入职场之时,也少不了操心和牵挂。
事业的发展满足了张芊的成就感,但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却缺少了母爱的润泽。如果让她重新选择,将孩子留在身边,做一个全职妈妈也许是她最真实的选择。
华人母亲的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在孩子本该享受母爱的时候,却让这种亲情远离和缺失,以至于对孩子在人格塑造、家庭关系构建方面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经济压力迫使重返职场
与那些事业有成的职场母亲不同的是,一些华人母亲在面对是否选择重回职场时,摇摆不定、进退两难。重返职场意味着失去政府给予的生育福利,而一旦工作薪酬不高,面对着昂贵的育婴费用和教育资金时,她们的生活往往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而回归家庭,做全职母亲可以得到客观的政府福利,可是多年寒窗苦读又使她们不甘心于退居家庭,潜意识里萌发的对于“家庭主妇”的排斥感,使她们的幸福指数降低。
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让这些华人妈妈不得不重返职场,而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据报道,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有75万名英国妈妈(孩子低于5岁)为了缓减经济压力正在从事一份全职工作,该数额比2007年增加了15万。
同时,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相比经济危机前,不少华人妈妈的“育儿”压力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以至于超过六成的妈妈在怀孕期间就已经计划好未来会回归全职工作。
随着育儿经费的渐涨、购房压力的增加,主妇们不得不走向职场,扮演着双重社会身份,承担起家庭赋予的另一份责任。但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适应朝九晚五的生活、无法再获得政府的育儿福利等都成为了她们重返职场后的困扰于心的诸多隐情。
调整心态,量力而行
那么,华人妈妈到底该回归家庭,还是奔波事业?这似乎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一种家庭模式的构建,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思考。
重返职场,这些已为人母的女性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而且要妥善处理好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对于她们而言,似乎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在用事实证明自我独立的同时,还要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寻求自我发展的希望。
回归家庭,意味着自我认知中对于事业的追求就要不断地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在“相夫教子”的理念下,努力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也许经历了10年寒窗苦读之后,却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才是生活的主流。
不过,不管职场中的华人妈妈作何选择,量力而行,适合自己,才是最佳的选择。也许“全职奶爸”的出现正为这些女性重返职场,提供了保障,使职业女性在追逐自己事业梦想的同时,又可以找到一个温暖的归宿。当然,面对职场妈妈的困惑,政府也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正如澳洲公共政策智库格拉顿研究所戴利所说,“最重要的政策是改善家庭福利、儿童保育福利和退税的政策,以便一个家庭中女性能够在扣除税收、福利和托儿费后得到更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