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

李潇 让作品多些 烟火气

苏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28日   第 10 版)

  李潇

  李潇和于淼

  近日,都市情感剧《大丈夫》在各大卫视热映,这部反映老少恋的电视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收视率一路攀升。编剧李潇也因此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人物。

  

  剧作热播引发话题讨论

  《大丈夫》的热播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家庭伦理的现实话题讨论。李潇说,这部剧并不是要美化或歌颂“老少恋”,她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主要是源于2012年初的一次策划会。在那次会上,众人发现,基本上在座的每个人身边至少都有那么一个朋友,正在经历或经历过“老少恋”、“姐弟恋”。近年来这种婚姻选择越来越多,却还没有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从这样的角度去全景展现。“所以我们就想做这样的剧,想把忘年恋一网打尽。”李潇说。

  传统观念认为,“老少恋”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比如两个人无法一起终老。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他们可能更在意感情的质量,宁可选择生命的宽度而不是长度。李潇说,她并不想去对这些观念进行评判,只希望能通过这部电视剧中各类人物的设置,将各种观点都展现出来,让它们去碰撞、去沟通。“老少恋是这个社会无法回避的。我只是抛出了问题,需要社会去关注、探讨和争论。真正好的话题剧,就是要让正反双方激烈地去辩论。”她说。

  夫妻合作好比双剑合璧

  李潇198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0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之后从事职业编剧工作。作为一名“80后”青年编剧,李潇在10年的编剧生涯中已创作了《搭错车》、《麻辣婆媳》、《老伴》、《人到中年》、《大女当嫁》、《当婆婆遇上妈》等多部兼具收视与口碑的作品。她把自己早前的成绩比作旗袍,“以前的我是个裁缝,人家想要一件旗袍我就去做,透支得厉害。而我擅长的,其实是羊绒大衣。”《大丈夫》就是她口中的羊绒大衣。光是写剧本,李潇就花了将近一年,战线拉得很长。“打根子上我就喜欢这个题材,创作自由度也很大,相当有创作冲动。”

  在《大丈夫》的编剧一栏,除了李潇的名字外,还有于淼,他正是李潇的丈夫,“谈到这个剧,我在说我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们俩。”李潇说的就是她和丈夫的双剑合璧。学金融出身的于淼与文学隔行如隔山,做编剧是半路被妻子拽进来“误上贼船”的。很多年前,他们第一次合作了个抗战传奇剧,由于效果不太好,后来就各写各的了,直到《大丈夫》才算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做出了一部能称之为合作结晶的作品”。李潇从2003年就开始创作,工作年头更长,判断力更强,大体结构按李潇的意思比较多。但剧中最精彩的“翁婿斗”部分,着实是于淼的功劳更大一些。这部分的情节,都要从男性视角出发,李潇坦言自己“作为一个女编剧,驾驭得了细腻的情感,却未必知道男人到底怎么想,写出来往往南辕北辙不接地气。”顺理成章地,于淼就成了欧阳剑的幕后操盘手。李潇惊喜地发现,有这样一个默契合作的异性搭档,视角就可以展开得更丰富。

  创作秘籍归结为“八卦”

  李潇的作品,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紧贴生活、语言犀利风趣。当被问及创作秘籍时,她归结为自己的“八卦”,认为自己的积累恰恰来源于此。“我比较注意观察和吸收周围人的生活状态,跟人聊天的时候会多打听一些事情。比如有一阵我的剧本需要写一些中年妇女吵架的戏,那段时间,我会故意挤公交车,在公交车上看北京大妈的对话方式,包括她们的吵架方式,来获取灵感。我还曾经为了跟着听一对刚下班的女孩八卦她们家的事儿,跟着人家下了公交车,上了地铁,又坐错了站,差一点跟人家回家了。”谈起这些趣事,李潇开心不已,“要想让你的作品多聚一些烟火气,多一些生活的毛边,就必须扎到生活里,扎到他们身边去听。”

  作为一位钟情都市情感题材作品的创作者,李潇曾说,自己的战场就在家庭,就在当代都市男女身上。她也在10余年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更多思考。在她看来,当代家庭情感剧的创作壁垒,很多时候就源自创作者思维的禁锢和态度的轻慢。喜欢从美剧和韩剧中学习先锋创作理念的她,指出家庭剧创作同样需要高智商。“很多人觉得谍战剧需要高智商,而家庭剧就是一家子人围着柴米油盐这点儿事打架,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能将家庭剧和情节剧结合起来,家庭剧其实一点都不好写。”李潇说,“正是某些我们自身思想观念上的禁锢,限制了大家的创作。”

化学工业先驱 侯德榜(“近代中国寻梦人”系列报道之(18))
非常好声音
李潇 让作品多些 烟火气
责编:刘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