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26日 星期三

为“中国智造”冲出国门加把劲

宋冰 刘一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26日   第 05 版)

  3天内,国务院连续下发两个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文化产业从狭义文化推广至广义文化,给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模式、拓宽领域创造了新的机遇,“推进文化创意”任重道远。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陆青峰表示,文化创意产业过去一直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这是国务院第一次鲜明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在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大环境下,“国务院政策出台使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文化产业牵引经济布局

  文化产业布局谋变,既是经济布局的结构转型,又是文化产业的向外延伸,也是文化内涵对外输出的新方向。陆青峰表示,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到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近期发布的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推手。

  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创意产业正好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创业产业转移,必须加强工业设计”,陆青峰认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国家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证。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文化贸易提供了发展动力。文化作为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具有产业带动效益强、资源消耗低、劳动密集型等特点。”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表示,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为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媒体评论员张玉玲指出:仔细研读两个意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布局跃然纸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也清晰可见。文化产业跳出影视、出版、演艺等传统领域,融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天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深度融合到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七大产业,放大文化的“溢出”效应,提升文化的附加值,文化也将像科技一样,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文化产品深度输出

  韩流风靡全球,《来自星星的你》大热,让中国各大网络社区、街头巷尾“到处都教授,满目千颂伊”。韩国打造的文化产品既能漂洋过海“走出去”,又能折服人心“走进去”,值得国人借鉴。

  文化产品的出口,输出的是文化思想、精神符号和生活方式,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价值观与认同度。由此可见,能否打出响亮的文化牌是文化产业布局谋变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加强内容的建设,增强影视及其他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内容是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我们的作品更清晰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应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使创作生产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对文化产业走出去充满期待,也对此提出优化措施。

  “创意好,文化产品才有感染力,才能吸引人;创意好,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向世界辐射。”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引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该节目在中国引起了轰动,但版权却是韩国的。“不是原创,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模仿,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的短腿”。

  针对如何利用文化产品输出,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政府部门要从之前的事业单位眼光转变为产业眼光,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文化交流,而是要形成有品牌的文化产品,鼓励文化产业竞争,包括影视、游戏、音乐等方面,推动原创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媒体评论员李思辉指出,文化不分国界,好的文化产品能启迪人、陶冶人,给人向善向好向美的力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有足够多的积淀和底气。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打破许多不必要的思维局限,以放眼世界的姿态输出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

  面对扑面而来的重磅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界人士信心满怀地说“又一个春天来了”。哲学大师冯友兰曾发愿,希望“中国文化像女排那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今日中国越发重视文化出口,在谋求文化产业新布局的同时,推进中国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国,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国际文化市场上的走俏作品,大多并不片面强调政治化,而是强调人性和娱乐,像韩剧本身就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文化产品在制作之初就要考虑国际市场,目前可在制作水平、产品设计方面多下力气。”陈少峰说。

众话综艺节目《是真的吗》
为“中国智造”冲出国门加把劲
走进影院看歌剧
2014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举办
责编:宋冰 邮箱:cutesong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