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

“终身体育”意识亟需从小培养

杨乔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9日   第 08 版)

  前不久,山东泰安和枣庄两名花季少年在跑步过程中猝死的消息一时间惹得“满城风雨”: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15岁、一个13岁,在同一天皆因运动过程中突发心脏疾病致命。无独有偶,大连市某中学一名初一女生近日在课间跑步时突然倒地猝死;昆明安宁中学一名初二男生也在课间跑步过程中猝死。在这一串串“血淋淋”的惨剧面前,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显得愈发尖锐。

  于是,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次将“青少年体质问题”、“学校体育”等热议话题“搬”到了桌面上。

  事实胜于雄辩

  体质健康状况仍需改善

  根据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提供的数据: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在全国中小学中,近视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断上升。在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体质达标的学生仅占一成。

  此外,在近几年的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中国男性以1.697米的平均身高位居世界身高排行榜第32位。而同为亚洲同胞的韩国和日本却分别以1.74米和1.707米的“成绩”排在第18位和第29位。值得一提的是,7至17岁中国男孩的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了2.54厘米……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再强劲的辩驳也显得苍白无力。这使我们惯以“称霸亚洲”为己任的体育事业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

  诚然,为了扭转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的现状,国家相关部委在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诸如“学生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体育考试加分”等多项“惠青”政策,旨在鼓励青少年通过运动改善体质和健康。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吴正宪指出,很多学校领导在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上常心有余悸,担心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用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的话来讲,“中小学体育在这几年虽然有所转变,但我们看到在转变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孩子的体质依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

  代表委员建言

  政策贯彻手段亟待完善

  面对近些年关于青少年体质调查的相关数据、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青少年体质下滑这一“顽疾”,白岩松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议国家领导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学体育课。”他认为,领导人的高关注度将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领导人真的能定期每年参加一次中小学体育课,将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功德无量”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指出,“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对此,他建议,要把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详实的、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潘永兴则指出,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但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这表明,一些政策和措施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他建议应在尽快完善学校体育立法、听取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着重修改和完善体育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内容,设立学校体育执法监督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田径运动员刘翔也表示,应该不遗余力地通过举办赛事带动老百姓对体育的热爱,让青少年对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认识。

  现如今,雾霾已然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道路上的“拦路虎”。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黄玉斌指出:“如何使体育课更好地应对雾霾天气”、“能否在雾霾天气下将体育课‘搬’到室内”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且非常重要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保证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每天都有健身的时间,这点很关键。

  代表委员的建言着实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借助代表委员们的众多提案议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青少年的健康体质问题。但是,从提案上交到政策制定、从政策下达都贯彻落实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尤其是贯彻落实环节。只有进一步完善这些手段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将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切实反映在政策当中,从而更好地解决青少年体质和健康问题。

  三方“统一战线”

  学校家庭社会都得尽责

  通常,在谈论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罪魁祸首的“真凶”时,大部分人惯性地将这顶高帽戴在了应试教育的头上,其实不然。如果一刀切地将这个罪名给了学校,那么,作为青少年体质监护人的家庭以及充当青少年体质和健康“辅导员”的社会就无法认识到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曾几何时,为了追求升学率、尽可能多地给社会输送人才,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他的都要为此让步。因此,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在内的其他一些科目就被贴上了“副课”的标签。如此一来,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学校和老师“囚禁”在语文数学外语的课本里,对于田径、篮排足以及乒羽的兴趣也大都被扼杀在襁褓中。

  现如今,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学校在强调学习成绩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始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育,尤其是身体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往往会对孩子形成终身的影响。然而,过大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更别提陪孩子从事体育活动了。加之“成绩至上”观念的深入人心,家长没有在改善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从而直接造成青少年在体质问题上的先天“营养不良”。

  此外,社会也应更多地担负起改善青少年体质的责任。政府应鼓励更多的民间社会组织举办各种体育活动的夏令营,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应当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奖励和补贴,从而使各种夏令营尽快摆脱“只是为了赚钱”的骂名。

  总之,在改善青少年体质和健康的道路上,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家庭是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校是连接家庭和社会间的“桥梁”,而社会则是家庭和学校的延伸。只有将体育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环节,将学校的纪律、家庭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建立“统一战线”,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从源头扭转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的势头,而类似于运动猝死的“惨剧”才能不再发生。

“终身体育”意识亟需从小培养
CBA总决赛,来了!
阿兰·佩林是谁?
全国桥牌A俱联赛首站结束
今年武术赛事好戏连台
责编:朱凯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