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

法兰西的诱惑

——小序“巴黎文丛”

黄晓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9日   第 05 版)

  在庆祝中法两国建交50周年之际,河南大象出版社推出的“巴黎文丛”与读者见面了。这套文丛收入了12部散文集,作者均为熟知法国的作家或学者,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视角,但是都脍炙人口地展示了法兰西的诱惑。

  正如文丛的主编阎纯德教授在“序言”中所提到的,中国之外的国家,法兰西的诱惑堪称世界第一。中法文化关系源远流长,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互示理解与友情之后,欧洲视中国为“修明政治之邦”,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与好感。同时,法国在历史、文学、艺术与科学诸多领域,也成为中国人最为追慕的国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法兰西的魅力,除了历史上著名的拿破仑和戴高乐,更在于那些灿烂鲜活的文化风景。

  东西文化的来往和交融,在“巴黎文丛”中有鲜明的体现。这12部作品分别是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沈大力的《法兰西风云录》、董纯的《巴黎镜花录》、阎纯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李玉民的《法兰西之吻》、白乐桑的《我的“七零”印迹》、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吕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鸟》、绿骑士的《花都调色板》、黄晓敏的《波光掠影法兰西》和岑咏芳等人的《巴黎意,故乡情》。这些作者都通晓两种语言,深谙两种文化。他们中的许多人,两栖于文化与文学之间,一生忙碌于为中法交流架桥,或以理论、经典迻译或以文学创作及翻译介绍,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中可敬的“摆渡人”。

  在这次出版的书中,他们将各自的不同经历、体验和见闻,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付诸笔端,自拟文题折射出独特的观察角度,或形似,或神似,用其或朴实或高雅之笔,描绘自己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除了中国学者眼中的法兰西,其中一部作品《我的“七零”印迹》是出自一位法国汉学家之笔,以朴实的文字和亲切自然的叙述描写了留学中国的生活,前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Hervé Ladsous)称它为具有开拓性的好书。“印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作者“用一副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有一副亚洲的目光看西方,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

  “巴黎文丛”每一本书的封面都选择了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名画,精心而美观的设计,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艺术交流的魅力。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以文学方式如此规模展示法国历史与文化的尚属首次,作为献给中法建交50周年的一份厚礼,“巴黎文丛”不仅为两国交流与人民之间的友谊添上了积极和谐的一笔,而且也为汉语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既有趣味又可以增加知识的愉快读物。

  读这些书很像乘坐旅游车,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史,又可在社会里细品现实,我们所看到的法兰西的文学与艺术,更是璀璨斑斓。“巴黎文丛”,脍炙人口地描绘了法兰西的诱惑,是多部书稿组成的法兰西的精神自传。

“韩流”频袭,国产剧何去何从?
法兰西的诱惑
让“风暴”肆虐中环把香港变成战场
《剑心书韵》说渊源
责编:宋冰 邮箱:cutesong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