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4日 星期五

对土地迷局望闻问切

杨燕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4日   第 11 版)

  经济学家华生的关注目光,从中国的改革(著有《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中国的股市(著有《中国股市:假问题和真问题》)转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来了。《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一书,便是对中国土地迷局、土地陷阱的“望闻问切”。华生言,城镇化发展理应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与制度设计,方可能破解土地陷阱。

  所谓“望”,是对土地财产有最起码的认知。作者从集体制到大包干的土地产权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城市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所遭遇的其实并不是老的“三农”问题,而是新的“三农”问题,即“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农地非农用”的问题,这,才是关于城市化转型的核心问题。

  所谓“闻”,即对土地财政更深入的了解。作者阐释了土地财政的异化与土地权利的分离,对政府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困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开发权是揭开土地迷局的总钥匙。城乡建设用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同地同价”应成为一种可能,同时要废止农民拥有土地开发权。

  所谓“问”,自然是问诊,看看有何对策。作者认为城乡建设用地的政策偏差是并未以农民市民化为根本,而成渝地票的失败则源于本身的缺陷。作者以西欧与东亚的经验强调要不断强化开发权管制——开发权的分配,理应是规划权归政府,收益权由社会共享。

  所谓“切”,就是开方子。作者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说明,无论法律如何变化,土地征收中“公共使用”和“公正补偿”的原则必须坚持。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转型中,要坚持人的城镇化这一目的。我国实现城市化转型的确有三大不利因素,即利益掣肘、路径依赖和后发劣势;但也有有利的一面——传统财政模式已摇摇欲坠、土地财政大头用在城市基础建设上和政府已经明确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只要我们努力用心,土地陷阱便可破解。

  当各种不同的认识和利益把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推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让我们祝中国好运。

爱书妙语
中国党政高级官员在读啥?
无书的岁月
郑也夫 寻求尽善尽美(名人书房)
对土地迷局望闻问切
澳大利亚看到中国梦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