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1日 星期二

科技创新如何驱动中国经济——

协调“两只手” 贴合“两张皮”(畅议国是)

本报记者 朱 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1日   第 03 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时,强调要“以创新支撑和引领”。今年的全国政协“一号提案”近9年来首次聚焦科技领域,凸显其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中国在高尖端科技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是,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缺乏“新意”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备受诟病的问题之一。

  

  “两张皮”:科技和经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创新驱动”感触颇深。他表示,这说明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必要性有了更充分认识。但是,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中国“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说,我国每年进口芯片达2100亿美元,甚至超过石油的进口额。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仍在拉大。

  邓中翰说:“最老大难的问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邓中翰认为,科技和经济,常常是很难贴合在一起的“两张皮”。很多在实验室里做出的成果,也许能评上国家奖、拿到国家项目,但未必能用于实践。同时,一些企业却不知如何创新,因为没有创新环境以及市场引导。如果看不到市场前景,他们只能对创新望而却步。

  两个数:5%与15%

  在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卢柯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中国的财政科技投入与日俱增,但目前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却不到研发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

  卢柯说,从1978年的52.89亿元到2012年的5600.1亿元,中国的财政科技投入35年间增长了100多倍,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显著提升。但是,科技投入体制机制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卢柯表示,以行政为主导的科技资源分配方式往往造成政府花了大钱而收效甚微。一方面,“有形之手”常常越过“无形之手”去干预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还热衷于导演“拉郎配”,结果事与愿违;另一方面,在“有形之手”失灵的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有形之手”的力量却显不足。

  姚建年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政府尤其应该提高基础科研支出的比重,“基础研究是所有创新的源泉,没有基础研究,就成不了一个科技强国。一个国家一定要有原始创新的能力,才能够立足于世界的科技强国之林”。

  “两只手”:行政与市场

  对于“一号提案”中提及的“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说:“我们学校的科研项目一般有两种,一个是从国家层面下来的项目,我们称之为纵向项目;一个是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我们称之为横向项目。两者相比,横向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要远远高于纵向项目,这是因为企业与市场结合得更紧,知道市场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南省委主委龚立群也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提案中呼吁,必须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实际是一个链条,从高校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到市场上的产品,需要高校、大型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创新链条,才能使众多大学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如是说。

  “今后国家在对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大量投入时,不妨换个角度,不再‘计划’和‘指南’,而从市场、需求入手。”邓中翰代表建议,我们不仅要投入资金、项目,还要创造市场,让资金的投入跟市场挂钩。只要有市场需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就会自然向该领域聚集。“有产业引导和反向拉动,更能让企业的投入和创新有的放矢。”他说。

网上议两会
协调“两只手” 贴合“两张皮”(畅议国是)
立法执法都要实(寄语两会)
关注“舌尖上的安全”
外媒看两会
京津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
高考指挥棒别指错路
不做“玻璃缸里的金鱼”
代表谈生态
责编:张 红 彭训文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