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诘问和感慨:“为什么华人在国际上屡遭歧视?”有人认为是中国人素质问题,在我看来,除了少数人的素养问题外,主要是因为我们跟外国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海外侨胞,在“融入”上做得不够好。很多侨胞嘴上说融入,心里却犯嘀咕:到底怎样才能融入到主流社会呢?
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肤色、语言、文化、逻辑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不仅自己难受,人家也难受。从长远利益讲,不能融入当地社会是一种“互害关系”。它导致了狭隘的圈子经济和圈子关系,加深了华人与当地社会的陌生感,并使心灵和行为冲突加剧,继而影响到生存质量和发展速度。在“融入”这条路上,很多人走得很辛苦但收效甚微,最终无奈放弃,固守一隅,踽踽独行。
肤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在语言、逻辑思维、行为习惯上寻找共性。在此过程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国有句古话叫“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凸显了语言的重要性。很多同胞走出国门几十年,张口还是普通话、家乡方言,见到老外最头疼人家张嘴跟他说话。仅此一点就已经关上了“融入”的大门。
有人问我,意大利考驾照为什么不用中文?也有朋友认为意大利取消侨民母语考驾照是种族歧视。这种心态是不对的,意大利当局的做法是出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考量。大量不懂意大利语的侨民司机开车上路,基本路牌标志都看不懂,出了事故连报警都不会,路检时跟警察也无法沟通,是这些问题迫使意政府调整了相关政策。
我在罗马街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打电话,大部分华人说的是连我都听不懂的方言,而大部分黑人兄弟说的却是意大利语。我几位罗马尼亚朋友意大利语说得也很好,在交流沟通方面,他们明显占了优势。我们常常感叹华人的地位不高,却很少思考内在的原因。
仅仅会说当地话,并不代表就可以一蹴而就地“融入”了,我们还须从行为逻辑上与当地人尽量保持一致。没有了语言障碍,我们要仔细观察身边外国人的行为逻辑:他们喜欢什么、憎恨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些都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通过平时的工作生活就可以了解。只有越来越多的华人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圈,向他们讲述中国故事和传统习惯,讲述我们的爱与恨,他们才能多层面了解、理解、喜欢中国人。
我有个意大利语老师,她身边很多朋友并不理解她学中文的用意,也不了解中国人,只知道中国贫富两极分化;有人钱多得吓死人,却还在剥削同胞,有的穷人急了就去抢劫,似乎中国除了小偷与富翁,就没有正常人。但这位学过中文的老师并不认同这些观点,她认为中国人很善良、很聪明。这就是语言和沟通的力量。
我有一些生意做得很不错的朋友,他们不仅当地语言说得好、有很多当地各阶层的朋友,而且热心参与住在国的各种社交事务。通过交往,大家彼此熟悉、相知,消除了文化隔阂与冲突。由于他们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深谙并遵循了游戏规则,没有侥幸心理,所以几乎没有受到当地执法机关歧视性或惩罚性的打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常往来。如果华人与当地人老死不相往来,“融入”便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弘扬中华文化了。就此而言,“融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快乐和满足,而且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必须跨出的第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要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文教育等方面做功课,更要依靠遍布各地的广大侨胞言传身教,这样才能让外国人源源不断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气息,润物细无声。
在“融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平台的作用。中国使领馆、当地华文媒体以及质量较高的华侨团体,都是我们融入主流社会的平台。依靠这些平台,我们可以及时了解住在国的法律动态、涉侨政策以及当地社会思潮等信息。依靠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个人或公司的发展策略,将会受益匪浅。
融入,其实也很简单,就看我们愿不愿意迈出智慧而勇敢的第一步!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