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

房子大了 腰包鼓了(西藏纪行)

本报记者 刘 峣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27日   第 04 版)

  妈妈正在为女儿整理节日的衣裳。

  普赤家的阳光房。

  编者按:藏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央外宣办组织记者团于2月23日至3月2日赴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采访。本报记者走进普通农牧民家中,走访佛教寺院,参观企业工厂,为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

 

  2月24日,日喀则地区江孜县班觉伦布村,一场激烈的赛马正在进行。年轻的骑手挥舞马鞭,高声呼喊,飞奔而来。

  赛马是迎接藏历新年的传统活动。村民们端起象征吉祥的切玛盒、拿出自酿的青稞酒,欢聚在一起。

  ■安居工程暖房

  热闹之外,隐没在村落之中的帕拉庄园寂静无声。1959年前,这座三层建筑曾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庄园,如今是西藏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贵族庄园,留存着关于西藏民主改革前的记忆。

  普布次仁已经在帕拉庄园工作了10年,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他的父母都曾是庄园的农奴。

  “在旧社会,95%的农奴养活着5%的贵族。”普布次仁说,过去,稍懂技术的农奴尚可蜗居在农奴院漆黑、狭窄的土坯房里,其余的只能与牲口共处一室。

  反观庄园主房间的陈设:洋烟洋酒、进口化妆品、LV背包……

  今昔比照,天壤之别。“所以说,3月28日(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是所有西藏老人的‘生日’,象征着他们告别牲口不如的生活,过上了人的生活。”普布次仁说。

  如今,帕拉庄园早已褪去了旧日的奢华。站在庄园的平台上眺望整个村落,村民们自建的藏式小楼错落有致。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边罗告诉记者,去年全村500户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了5000元,大部分村民都住进了新居。

  记者在宽敞、温暖的阳光房里见到了46岁藏族妇女普赤,她表示自己现在过得很幸福。随着丈夫手工编织生意日渐扩大,几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西藏当了公务员,日子越过越好。几年前,夫妻俩靠积蓄和政府补贴,建起了这幢300多平方米的小楼。

  普赤一家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2006年自治区启动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截至2013年底,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兴边富民”安居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让46万藏区同胞住进了新房。

  重孜乡恰古村党支部书记次仁告诉记者:“安居工程实施前,村里大多是土房子,采光条件不好。如今房子面积大了,村民的生活也更好了。”

  在不久前闭幕的西藏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提出,2014年自治区将安排70多亿元,继续实施多项新的民生政策。

  ■生态旅游富民

  安居工程暖了百姓的被窝,生态旅游则鼓了百姓的腰包。

  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平均海拔近4500米,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宛如一块碧玉镶嵌于此。

  坐在白地乡扎玛龙村村民格桑罗布家整洁的客床上,羊湖美景尽收眼底。尽管冬季是旅游淡季,格桑罗布的家庭旅馆还是接待了来自广东、江苏等地的4批游客。

  格桑罗布的母亲、64岁的德吉央金笑得合不拢嘴。她说,能和远方来的客人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非常高兴。

  去年11月,格桑罗布和村里另外5户居民一起,开起了家庭旅馆。地区旅游局共投入16万元,帮助村民采购了基本生活设施,目前全村可对外提供58个床位。

  “过去,村民的收入大多靠在景区卖藏饰、提供藏獒与游客合影。游客在羊湖没有合适的住处,只能搭帐篷。”扎玛龙村第一支部书记普布卓玛说,旅游经营是全村30多户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旅馆试点铺开后,预计可以使每户增收3000元—4000元。

  扎玛龙村是西藏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充分彰显传统优秀文化和原生态魅力,力争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的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

  “我们还打算用微信、微博等方式推广我们的旅游项目。”白地乡副乡长平措顿珠说。

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养老险并轨 城乡居民平等选择
张德江主持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
俞正声主持政协常委会四次会议
北京春雨降霾
宋徽宗画作亮相沈阳
北京为新能源汽车开绿灯
拍卖成交额首破7000亿
房子大了 腰包鼓了(西藏纪行)
中俄界河铁路桥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