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此期间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多姿多彩而又最具民族特色的春节活动,成为地球上各个角落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造就了世界民族史上独一无二的节庆图腾。
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的湖南,历史上是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传统,蕴藏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活跃着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孕育的春节民俗更是流淌着楚文化的血脉,洋溢着湘风楚韵,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1
过大年
“过大年”是湖南广大汉族地区的习俗,除了有春联、守岁、拜年等与全国大同小异的习俗外,湖南“过大年”有着独特的湘味。
为了怀念民间故事中拯救了凡人的灶神爷,湖南人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便扫地刷墙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不少的地方还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或“灶年”,意味着进入过年的节奏。
“吃”,是湖南人过年中最注重的习俗之一。过年要杀年猪,打糍粑,吃年糕,是湖南汉族地区和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习俗。由于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的习俗,一般在腊月二十左右就开始“杀年猪”。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鞦等部分分解成块,制成腊肉备用。
糍粑,是另一种湖南人过年必备的吃食。糍粑的制作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制作方式——石臼打出来的年粑才会原汁原味,清香可口。在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打了糍粑后,还在扁形的糍粑上印制五颜六色的吉庆图案或福、禄、寿、喜之类的字眼。打糍粑意在庆贺粮食丰收,象征来年日子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拜神祈福,是过年中最庄重的仪式。春节期间,湖南长沙的开福古寺和道教名山南岳衡山的新春祈福会热闹非凡。祈福会还催生了“白天逛庙会,晚上看灯会”的传统。比如春节期间到开福寺赏花灯、猜灯谜、品小吃,看民间杂耍、戏剧表演,已经成为长沙人的习俗之一。
龙舞表演是在湖南广大地区备受推崇的民间庆祝方式,也是春节期间最热闹喜庆的大活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的岳阳平江九龙舞和湖南郴州香火龙表演,以及被列入湖南省级非遗的炎陵三人龙、洞井龙舞、城步吊龙舞、慈利板板灯龙舞、湘西苗族接龙、花垣苗族接龙舞等在春节期间都会在各地上演。
2
过苗年
湖南聚集了190万苗族人口,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湖南的苗年,也是热闹喜庆。
苗年是苗族地区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苗族过年多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杀年猪、打糍粑,要请三姑六舅的亲戚都拢来吃雹汤肉。大年三十晚上要去寨上为最年长的老人守岁,唱苗歌通宵达旦。初一凌晨除放爆竹迎新年外,还要去抢挑第一担水回家,以示纳财。初一便开始玩狮耍龙灯,热闹非凡。苗族过年时,“接龙”习俗十分盛行。
地处湘、渝、黔边陲的花垣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至正月十五日这段时间。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在正月初三起携腊肉、米酒、糖果、糍粑等礼品探亲访友。年前,家家都要打糯米粑、杀猪、做腊肉、香肠、血豆腐,过年那天还要杀鸡宰鸭,食品格外丰富。吃前要鸣放鞭炮,全家围在火塘边或站在“香火”前,祭供祖宗。过了年,还会有舞龙狮、耍武术、玩绝技、荡秋千、唱苗山歌、打篮球、猜灯谜、看戏等娱乐活动。苗族尚农耕,对耕牛、耕地感情很深。因此,花垣县在过年这天,还兴敬牛,喂牛吃油炒糍粑。
在湘西苗族中,有的过年也不一定在腊月三十。在湘西石姓苗族中,流行于正月初十过“苗年”。传说是为了逃避兵灾而推延过年的时间。因此,节日夜里不得动刀,不得见血,不得讲话,直到鸡叫天明。节日那天不吃别人送来的东西,包括亲友送来的。第二天关门闭户不上山,在家不相互招呼,连不懂事的小孩问话时大人也不得答应,直到夜里子时才解禁。
3
过赶年
有人说,湖南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在湘西,除了感受到苗年,还能体会别样风味的土家族“赶年”。
湖南土家族过年往往会提前一天,其时间是腊月(大月)二十九日或腊月(小月)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年”。
在过“过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将弄来的柏树枝和梅花枝插在神龛上、堂屋中柱和大门之上,再现土家族人战争时过年的生活环境。还在门窗、猪圈、牛栏、鸡笼、石磨等地方及犁、耙、锄、打谷桶等生产工具上,家中的大型家具上,附近的果树上等地方都要贴上压岁钱(祭菩萨时的纸钱),以此预兆来年财源兴旺。这些钱纸,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扯掉烧毁。下午3时左右,土家族会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门神等神灵。
除夕守岁抢年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过年习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腊月三十(小月则是守二十九)这最后一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除夕夜里抢年就是待夜里的公鸡一叫,即刻点燃鞭炮放起来,谁家的鞭炮若在公鸡一叫的瞬间响起,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就会吉祥如意。
湘西龙山县的靛房镇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传承丰厚,这里过年期间举办的“舍巴日”是以歌舞酬神的土家族祭祖盛典。这期间,土家族原始戏剧“毛古斯”,祭神乐器牛角、土号、铜铃、司刀表演,打溜子、玩板凳龙、打草鸡、摔跤、叠罗汉等民间体育活动都会上演。
4
过侗年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光荣传统、文明程度较高的一个民族。湖南是侗族的第二大聚集地,仅次于贵州。侗年,也成为湖南最主要的春节现象之一。
侗年是侗族很隆重的节日,以吃鱼冻为主,美酒佳肴应有尽有,就像汉族过春节一样,所以叫“侗年”。吃鱼冻的日期,依其姓氏各有不同,如李姓杨姓,在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吃。青年们去做客,可以村连村、寨连寨地吃去。一路吃鱼冻,一路歌唱,大有流连忘返之意。吃鱼冻,各有各的习惯,各有各的禁忌,有的禁吃黄鳝,因侗族在迁徙中,官兵看黄鳝打架去了,人们才得以逃生,故把黄鳝当作救命恩人。
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还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正月“闹春牛”是侗族地区的传统,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尤为盛行。“闹春牛”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村村寨寨都有,只是规模不同,内容和形式一样。春牛由竹篾和彩布编制而成,扎成一个牛头和一个牛尾,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用一块黑布或灰布连接起来,由身手灵巧的健壮小伙儿舞动,一人耍头一人耍尾,后边跟随着扶犁耙、手执牛鞭的人,一路敲锣打鼓。诙谐有趣的表演,喜庆的锣鼓声,嘹亮的春牛歌,“闹春牛”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百姓通过“闹春牛”活动庆祝头年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南省委外宣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