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

人们都关心“反腐败”(编辑部的故事)

——本报望海楼评论文章再引网络热议

本报记者 杨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24日   第 05 版)

    海外网的同事打电话来,说上周六的那篇“望海楼”评论在网上颇有点影响,包括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凤凰网和星岛环球网等上百家国内外重点新闻门户网站都进行了转载,大有成为热门话题之势。网络转载率的数据不错,首先可以说明一点:人们对中国反腐败这个话题,是很感兴趣的。中国的高层对此讲了些什么话?采取了什么行动?未来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大家都很关注。

    那篇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官员面临“公心”大考》。标题是夜班同事最后拟定的,网络传播之所以可观,可能是与这个标题凸显的两个关键词有关。

    一个关键词是“公心”。“公心”这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到的,原话我在文章里也引用了。当然,这个词也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凭空讲的,而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在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里就一以贯之的东西。特别是古代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做了官用什么作为做人处事的出发点?内心秉持什么样的衡平法则?所谓“公心”,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则,引导官员们从“公”的角度出发,谋取“公益”,而不是从“私”的角度出发,谋取“私利”。这个“公”字的历史含义需要分析,在古代也可能是指向一种对君臣秩序的肯定,为人臣者,对皇帝负责也就算“公而忘私”了;但在当代中国,作为“公务员”或者“公仆”,只对上级负责、对领导负责,肯定是不够的,“公”指向的是国家和人民。中国从上到下之所以对“三公消费”深恶痛绝,也就因为公款、公费、公车,从根本上来说用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钱,而不是哪个上级或者哪个领导的钱。拿这些钱吃喝玩乐,于情于理于法,哪一条都说不过去。

    另一个关键词是“中国官员”。我们常说中国现在是“发展机遇期”,也是“改革攻坚期”,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个“复杂中国”里,“中国官员”恐怕也是最复杂的群体之一。这些年,中国的官员群体确实没少为公家的事情操劳,但是他们中间的“害群之马”也出了不少,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官员整体的形象。看一看那些在纪委的明察暗访中倒台的官,那些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现形的吏,高矮俊丑各不相同,但其把手里的权力用错了地方却是肯定一样的。他们敢拿权力滥用、寻租,原因是少了“两根线”——一根线是外在的,监管官员的“红线”,其实这根线并不是没有,党纪国法那么多条,条条都应该成为官员面前的红线,难就难在动真格,要给“红线”通上电,让它们变成真正的“高压线”;另一条线是内在的,官员心里的“底线”,从媒体已经报道的一些案例来看,有些官员什么钱都敢收、什么事都敢干,不要说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就是做人最起码的一点良知都丧失了。

    说中国官员面临“公心”大考,是打个比方。心灵世界的东西,怎么考试呢?考不了,即使真的出一份试卷,那也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官员们真正要经得起考验,就得拿出自己的廉洁自律行动。辩证法讲“知行合一”,“考心”要通过“考行”,“考行”其实也是“考心”。任何一个公私分明、克己奉公的官员,在面对权力“笼子”的时候,内心自然也会有一份坦荡和淡定。这种境界,不是权位和财富能够换得到的。

融合新媒体或是纸媒出路
人们都关心“反腐败”(编辑部的故事)
简约不简单,笑迎2014
打车软件,“圈地”别忘“深耕”
域名系统安全建设迫在眉睫
责编:罗俊 邮箱:luojun@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