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屏南县城通往宁德路口的环岛上,矗立着一座塑像,“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9个大字由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题写。这座塑像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成为这座县城的标志。而甘国宝爱国护民、廉洁自律的事迹更是当地干部、群众心中的一座丰碑。
二度戍台 功勋卓著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生于福建省屏南县小梨洋村。他21岁中武举,25岁进京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武进士。历任海南、甘肃、青海、贵州、云南、山东、浙江、江苏、台湾等地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直至广东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诰授荣禄大夫。甘国宝一生廉慎,勤政爱民,洁己奉公,尤其两度戍台,担任挂印总兵,为保卫、建设台湾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英雄人物。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0月,甘国宝首次戍台担任挂印总兵,乾隆皇帝诏谕:“此为第一要地,不同他处,非才干优良,见识明澈者不能胜任。”甘国宝上任后,采取一系列强军措施。当时,台湾实行班兵制,官兵戍台3年换班更替,替换兵员皆由福建各郡兵营调拨。甘国宝为提高官兵素质,特地在台南总镇标营亲设“益求堂”,组织官兵学文化、学军事,用以加强教育训练,奖励士卒。同时,深入民间,熟悉风土民情,教台民“明礼仪,勤耕种”。荷兰殖民者在统治台湾期间,利用传教士在庄社中推行奴化教育。甘国宝扭转风气,大力发展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培养人才,帮助原住民改进和提高农耕技术,促进汉族和原住民等少数民族的友好团结,使台湾“兵安其伍,民安其业”。
清代,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并设府后,取消海禁,闽、粤等地汉人涌入台湾,台湾因此迎来了移民高潮。汉人大量垦荒,在土地使用上和台湾原住民产生利益纷争,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甘国宝通过调查,“严疆界,谨斥堠”,立石划界,维护了原住民的权益。
勤政爱民 青史留名
甘国宝出身平民家庭。进入仕途后,经常教训子女:“居官廉慎,尽心报国,勿坠家声。”后来,他的子孙先后担任边关将领,不负父望,尽守职责,深受朝廷倚重。甘国宝军政兼管,水陆并防,自知责任重大,故常对下属强调:“防陆者不可处于家,防海者不可处于陆。”他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亲坐楼船,出海巡察。虽遇风浪,也不躲避”。
甘国宝关心民瘼,乐善好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他调任南澳镇总兵,正值当地闹饥荒,他出俸薪“赁舟来运米谷,兵民以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他任广东提督时,惠州遭遇水灾,米价昂贵,他便“设厂给粥”、“劝民平粜”,使惠州百姓度过灾年。担任福建陆路提督时,他倡修古田汤寿桥、朝兴桥,在厦门倡建天后宫,在泉州倡修元妙观。此外,他还个人出资施棺舍药,埋葬无嗣士兵。
甘国宝常说:“吾为官不敢莫视民事,而总不欲干预词讼,而侵文武之权。吾治兵虽不过于刻责,而常恐其偶骄纵鸷悍……”作为封疆大员,他勤于所司,忠于职守,68岁还身穿战袍出巡福建八府,忽染重病,殉职途中,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逝世之日,后人在清理其家产时,发现他“廪无余粟,库无余财”。
甘国宝前后为官43载,一生廉慎,功勋卓著。清朝兵部尚书蔡新在追述甘国宝一生时写道:“历戎行四十余载,其间开府十闽,建衙七省,为万里干城之寄,其丰功伟绩彪炳人寰。”2007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纪念甘国宝戍台240周年,欣然题写“超凡入圣”4个隶字,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名将甘国宝护国爱民的非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