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老规矩可以不照搬
但是决不能被遗忘

你家家规有几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13日   第 11 版)

  朱  煦

  好家规是教养的基石

  说到家规,眼下似乎已被不少的家庭遗忘了,据说是因为家规束缚孩子成长的思维。

  我对家规的记忆,要从爷爷奶奶说起。记得吃饭时,一定是奶奶为爷爷盛好饭,摆好筷子、汤匙,待爷爷坐定端起碗开始吃,其他人才能动筷子。爷爷吃饭不说话,细嚼慢咽。

  我父亲13岁进厂学徒,做到小厂的厂长,母亲靠着外婆做佣人供她读到幼师毕业。母亲格外疼爱我和弟弟,对我们的错误却丝毫不留情。记得一天,我当母亲面脱口而出“他妈的”,母亲一个耳光让我从此恪守在家里说话不敢带一个脏字。

  父亲母亲一直按月给爷爷奶奶、外婆钱。等到我和弟弟都挣钱了,父母也要求我俩给爷爷奶奶、外婆按月寄钱,开始每月5元,后来涨到10元。到了我女儿也挣钱,给爷爷奶奶、姥姥按月寄钱也成了家规的一部分。

  每个小孩子都会翻大人的包,我们就给孩子立规矩,未经允许,不得翻动他人的物品,当然我和孩子的妈妈也做到了不翻动女儿的东西。长此以往,我们家庭成员之间,未经允许不翻动他人的东西成了共同遵守的家规,从日记、信件,到如今的手机、邮箱,社交账号。

  不同的家庭家规是多样的,体现着这个家庭的文化,体现着这个家庭的价值观,也体现着这个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家规是建立良好习惯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教养的基石。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物质紧缺时代,人们在意家规;而在物质充盈时代,人们反倒忽略家规,似乎物质上不缺了,精神上会自净。是这样吗?好的家规是从点滴去规整一个生命,在其成长中积累无形的底线,从守规习惯到守法自觉,从谦让到合作、从洁言到洁行。思想的独立,自由,与行为的合法、有限是不冲突的。从社会的角度而言,这恰恰是有教养的体现。

  

  吃坐行皆要有“相”

  ■刘雁军  四川成都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博士

  我的女儿快1岁半了,初为人父,有些紧张,因为不知道如何教育这个“小魔头”。

  尽管现在时代进步了,孩子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了,但家庭的传承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启蒙依然至关重要。回忆起父母给我的家庭教育,至今历历在目。

  一是“吃有吃相”。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吃”是天大的事情,吃相不好最丢脸面。如果长辈不上桌,我们是不准上桌的。每一道菜,必须等长辈动第一筷,然后才轮到我们小辈。吃饭的时候必须专注,不能有声音,尤其是吃面和喝稀饭的时候。必须吃光碗里的米粒,碗里不能有剩饭剩菜。吃完饭后,长辈不下桌,我们是不能离开饭桌的,只能静静地听长辈的教诲。离开桌子后要收好自己的碗筷和垃圾,到厨房帮父母清洗。小时候经常在吃饭的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弄得我战战兢兢的。

  二是“坐有坐相”。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有两张藤椅,是我们家最舒服的坐具了,是长辈的专座,如果父母或爷爷奶奶过来了,我们必须要让座。如果家里来客人,没有座位,我们只能站着,大人说小孩没有腰杆,站着不累。如果串门走亲戚,坐相就更重要了,不能去坐别人的床,不能坐得很散漫,不能晃悠椅子,更不能跷二郎腿。

  三是“站有站相”。歪戴帽子斜穿衣,站得东倒西歪,是最不礼貌的。记得我小时候好动,长辈给我讲话的时候,我忍不住要动动衣服,挠挠痒痒,或者眼睛不看着长辈,经常要惹来一阵训斥。

  我现在已经快到不惑之年了,历经世事,越来越觉得父母给的规矩难能可贵,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虽然琐碎而繁多,但点点滴滴都透露出要敬畏劳动,敬畏长辈,敬畏生活,这样才懂得珍惜。

  

  孝敬皆是教育成

  ■依日桂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  媒体人

  多年来,我一直帮助父亲照顾着年迈的奶奶,因此错过了很多年轻朋友欢聚玩乐的机会,但我从未感觉可惜。

  在我们家的家规里,尽孝是最重要的内容,而且尽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要注重实际行为和感情成分。我从小看着父母如何尽孝,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一个观点,尽孝必须做到细微处。因此,工作后,我就代替父亲照顾起80多岁的奶奶,每天根据她的味口单独给做饭,陪老人散步聊天,让她心情愉快。

  蒙古族在平时饮食、节日礼宴和集会时,都给长者以极为尊重的地位。谚语说:“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蒙古族人的祝寿礼和过本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一般在60、70、80、90岁时才祝寿。来宾都为老人斟满酒、献哈达礼品,祝寿宴隆重而又热烈。

  蒙古族认为,孝敬父母是报答父母的恩惠。很多蒙古族人家都将孝敬父母视为做人的根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中青年人把更多的关爱和重视都给了子女,忽视了对父母的孝敬与赡养,“重小轻老”现象越来越普遍。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孝心,但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来的,与家教有很大关系。在儿女成长过程中,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给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机会,比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父母负担,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等,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从小就是被这样教育的,因此我也会用这样的家规来培养我的孩子。

  

  要家规更要引导

  ■梁淑珍  吉林省九台市戏剧创作室  退休职员

  我结婚比较早,生了一儿三女。当时丈夫在县城工作,家庭负担比较重,培养教育孩子都是我一个人的事儿。等孩子大了,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也是我们大人该适时放手、锻炼他自理能力的时候了。于是,我和丈夫商量,立了几条家规,要求4个孩子做到:

  1、自己的事自己办,不给爸妈添麻烦(穿衣,脱衣,洗头,洗脚不等不靠)。

  2、上学保证不迟到不早退,放学准时回家(不准去游戏厅,游乐室等场所)。

  3、及时完成作业,写作业时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不准开电视)。 

  4、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必须及时向家长报告(不准瞒报和虚报)。

  5、做到节俭。爸妈每天给的定额费用不准突破乱花,谁突破了,就从下一次中扣除。

  6、寒暑假以及传统假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基础上,多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7、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不准知情不举)。

  8、年终开总结会,每人总结一年的成绩和不足。会后形成文字材料存入家庭档案。

  规定是有了,执行的如何呢?3个女孩执行得很好,基本上没有违规现象。儿子就不同了。他自以为是男孩儿,爸妈拿他为重,便时常违规。于是我与丈夫商量后送他参军,还要求儿子当兵要做到“长,宽,高”,即要有一技之长,交际面要宽,工作要高效率,做人还要高素质。还别说,通过在部队锤炼,他从战士考到军校,进步很快,现已转业,成为公务员。

  实践使我更加坚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经典之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陈希国整理

  

  吃得了亏关系睦

  ■尼玛格桑  四川甘孜  警察

  上初中住校的儿子打电话告诉我说,班里有个同学家庭遭遇变故,身为班长的他,将自己平时节省的50元捐给了同学,还替他买好了回家的车票,虽不算多,但聊表心意。我马上对他表示支持和肯定,并再次叮嘱:“吃得亏,才能打得拢堆(四川话:与人关系和睦)。”

  我童年时代的家境不太好,兄弟姊妹多,时不时饿肚子,但善良的邻居和亲友总把他们不多的口粮与我们分享,我这才健康快乐长大的。

  后来当了警察,自己的小家过得温饱快乐。上世纪90年代末,儿子出生,在尽可能给他物质满足的同时,我和妻子更多注重在品性和人格上培养造就他,尤其教他要为别人着想。儿子5岁时,一天我一位远房表妹来拜访。她腿天生残疾,不久前丈夫又病故,拖着一屁股债,带着两岁的儿子,决心自食其力,借钱搞点小生意。但亲戚们谁都不肯不愿也不敢借钱给她。我和妻子犹豫和考虑了半天,决定借钱给她,尽管当时我家存款也没多少,儿子又快上小学。但我觉得表妹此举实属不易,我们也只是尽力支持她,我和妻子达成共识:即便她将来生意失利,我们也当做好事积德,决不让她还钱。

  凭着非凡的努力,表妹把生意做得很大,很快还清了我们的钱,几年后经济条件比我家还好。表妹不止一次感慨说:当时自己处在那样窘迫的境况,亲戚们不肯不愿不敢借钱给她,是人之常情;我肯借钱给她,则是对她最大的尊重和信任。

  这件事对年幼儿子的触动很大: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良心,不图回报,必有善报。儿子后来把奥黛丽·赫本的名言——“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拯救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作为座右铭,经常去街道社区和福利院做义工,平时热心帮助同学,宽怀大度,让我们很欣慰。

  黄自宏整理

  

  勤孝俭恒须传承

  ■余永海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委宣传部部长

  我的父母是农民,一生勤恳劳作在贫苦家乡那几亩土地上。家虽穷,但父母见识深刻,认为人穷不能志短,家贫不缺精神,要求孩子做人做事都要懂规矩,讲教养。

  我家无书面家规,却有必遵应知的规矩。比如晨起要清扫宅院,要向爷奶请安,要向所见每一个人问好;要先给爷奶盛饭,小孩不能上座,吃饭时不说话,咀嚼不发声等。到相应年岁要到田间干活,要有责任,坚持忍耐完成好自己应做的活计;对待同学亲邻新朋旧好要友善,讲诚心,始终如一。家规主要围绕勤孝俭恒、敬亲爱幼、尊师重道等内容,规范教诲立人处世,持家治业。

  父母识字不多,不会像《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形成文字传之后世,就是言传身教地做给儿女看。父母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汗水八瓣地操劳在田地,却常常顾不得吃,舍不得穿,孝顺父母,抚养子女,正直朴素,真诚待人。潜移默化中,我也把体现父母优秀品行的家规融化在言行中,传予我的孩子,教孩子懂得如何工作生活,经人理事,懂得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独处与协作。在我的以身作则下,孩子也快乐健康地成长为一个优秀青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凡是父母做得好的家庭,往往子女也奋斗求进;那些好逸恶劳、一身恶习的父母,肯定不会有充满着真善美的家规,他们给孩子的影响是极坏的。所以,给孩子制定家规、执行家规,也是父母值得珍惜的自我反省、重新学践的好机会。

  家规祖训不必后代子孙机械背诵,一字不差死记,要的是日月穿梭的熏陶养成,要的是代代接力的传承,承继什么?是文化,是秉性,是传统,是精神,简单说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范。

  鲁  钊 文/图

你家家规有几条
责编:任 涛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