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城镇风貌要体现集体记忆

戎章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13日   第 15 版)

  泰宁古城

  日前在参加“泰宁·首届中国城镇风貌高峰论坛”时,对什么是城镇风貌一时还厘得不够清晰。从字面上讲,所谓“城镇风貌”,是风格和面貌。但有学者认为,“面貌”是形象,“风格”是意象;“格”好说,“风”不好说;“面”好把握,“貌”难以把握。

  困扰之际有了顿悟,得益于主办方安排的一次农家餐。菜肴丰富,与会代表对一道南瓜煲印象最深。

  一口唤醒了味蕾的记忆,甜香适中,绵软适口,令人交口称赞。后一打听,店主说自家南瓜已经吃完,是收购了邻居的老南瓜。其实,宾馆的自助餐也有烧南瓜,同样是甜,同样也绵,但却没有那种地道的味道。味蕾记忆中的南瓜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唤起记忆远比满足口福更让人兴奋。

  由此突发联想,城镇风貌应当体现一种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到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2.6%。有专家指出,既要为城镇面貌日新月异而振奋,同时更要冷静地看到繁荣之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形态结构的失范,步入僵化的形式误区;城镇风貌特征的趋同,丧失城镇的地域特色;城镇文化符号的缺失,少见城镇的亮点与标识。即便是改造、翻新后的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有些也难以给人带来沁入心脾的、回味悠长的记忆。城镇风貌越来越“千城一面”,越来越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原有的集体记忆场所不复存在,新的记忆场所又建立不起来。

  对于记忆场所的丧失后的无奈和迷茫,笔者想到作家余华在一篇文章的记叙。上世纪80年代余华去杭州拜访海盐老乡、翻译家黄源先生。“黄老先生很高兴,他问我家住在海盐什么地方?我告诉他住在医院宿舍里。他问我医院在哪里?我说在电影院西边。他又问电影院在哪里?我说在海盐中学旁边。他问海盐中学又在哪里?我们两个人这样的对话进行了很久,他说了一些地名我也不知道,直到我起身告辞时,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双方都知道的地名。同样一个海盐,在黄源老先生那里,和在我这里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记忆。我在想,再过40年,如果有一个海盐来的年轻人,和我坐在一起谈论海盐时……”

  在大规模激进式城镇化的当下,传承、确立城镇风貌是当务之急。塑造具有特质的城镇风貌,拯救、恢复、衍生和再造记忆场所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城镇风貌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地段的,也是环境的;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这就需要建设者适当放慢脚步,沉淀下来,从历史沿革溯源,从本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出发,塑造地域特色,建设美丽家园。

中国藏家“向西看”?
珠算申遗成功 传承还需创新(声音)
城镇风貌要体现集体记忆
东海水晶:晶莹剔透的奇妙世界(中国民间工艺)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