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打造中国“全球公域”观(望海楼)

王义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11日   第 01 版)

  近日,笔者参加完中美青年学者对话会,在赴华盛顿里根机场路上,出租车司机与我聊了起来。他先把我当作日本人,后来知道我是中国人,便问:中国为何最近设“禁飞区”,搞得东亚局势紧张兮兮?我说:那是航空识别区,不是禁飞区,你们早划过,不必大惊小怪。

  近期围绕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中日韩美间进行了观念与意志的较量,折射出三方面的冲突与较量。

  其一是安全观念冲突。

  东亚地区存在三大安全观念:中国倡导的包容性安全观、美国主导的排他性安全观、日本推崇的右翼安全观。中国一直推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既是强化钓鱼岛及其上空主权的有效管理,也是针对别国空中侦察、情报收集等进行有效反制的合理举措。美国主导的以双边联盟体系为基础的安全架构,奉行排他性安全观念,长期以来是以牺牲中国等国的安全为代价的,也为日本右翼势力所利用。

  其二是主权以及主权能力的较量。

  主权归属与维护主权的能力并不重叠,而是在历史、现实、未来三维度上具有不同情形。首先是历史合理性。从历史上看,日本是借甲午战争将中国的钓鱼岛攫为己有,《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归还,后来美国与日本片面签订《旧金山和约》,将钓鱼岛管理权移交日本,留下后遗症。哪种历史观更合理,其答案决定了中日美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其次是现实合法性。设立防空识别区是一国维护自身防空安全的较通行做法,如果防空识别区内没有自己的领土,防空识别区便无法可依。中日围绕防空识别区的较量其实是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继续。

  其三是公域与私域的较量。

  自古以来,国际纠纷常常围绕“公”与“私”而展开。国际社会尚未听说有真正的大公无私行为。因此,在公与私的问题上,有三种典型行为:

  ——假公济私的帝国行为:如打着“全球公域”旗号,或直接控制,或通过军事联盟体系提供保护,或威慑进行控制,以此维护国际空域、海域安全。

  ——以公谋私的霸权行为:为了从公海等全球公域不断“揩油”,强调“公”的一面,隐蔽其“私”的诉求。表面上保卫全球公域,实际上服务于特定国家的私利。

  ——寓私于公的领导行为:明明是自己的国家利益,却总是包装成人类公意,显示为“领导行为”,然而常常遭遇国家主权的挑战。化解国家主权羁绊的有效渠道,便是打着各种名目繁多的旗号——人道主义干预、保护的责任、全球公域……

  在防空识别区问题上,美国再次抬出国际空域的飞行自由,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其在东亚的双边联盟体系与霸权体系。美国不转变安全观念,老是指望再平衡解决亚太安全冲突与挑战,是没有出路的。

  美国出台“全球公域”战略,远比“公共产品”更具有迷惑性,因为这能使以美国为首的霸权国家通过自身的实力优势,以“公域”之名行“私利”之实,既要达到让新兴国家分担国际责任的目的,又不容许其分享全球领导权,在削减费用的同时又能维护好美国的核心利益和领导地位,实现“巧霸权”。

  如何应对美国巧霸权,打造中国的全球公域观,追求人类真正的公意与公道?这考验着中国,也考验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此,筹建中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可积极建构大安全观,赢得安全观念的话语权,积极打造中国的安全大战略。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国家的新脉动(2013这一年)
68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或下放
中国十大休闲城市揭晓
嫦娥三号月球背面降轨(“嫦三”奔月之旅)
敦煌壁画“搬”到西安
张德江会见泰国公主
打造中国“全球公域”观(望海楼)
国产汽车产销近2000万辆
西藏旁多水利枢纽机组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