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06日 星期五

“以学愈愚”之我见

李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06日   第 16 版)

  双鹅图
  李燕

  天趣图
  李燕

  我有一方父亲苦禅老人一生常用的印章,印文“以学愈愚”,多年置于画案,使用频率颇高,现为我最珍爱的印章之一。

  以经久不断的学习来补充知识的不足和认识的偏见,是提高素质的最根本的办法。这是谁倡导的?我们自然就会追溯到孔子、孟子、荀子等圣贤。论“学”之重要的语录和文章,自古至今俯拾皆是,其中当以荀子《劝学篇》最为普及,故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阐明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

  知道归知道,做到就不容易了。关于国人不爱读书,不喜看报的各种报道常见于报端。这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很是令人遗憾,甚至可以说,令人恐惧。

  清除心灵“雾霾”

  怎么样才能清除人们心里的这种“雾霾”呢?可能和改善空气质量一样,第一是要减少排污。这需要很费些气力。因为它不是技术性的,不是光靠外界的“停产”和“限行”就能解决,而是要靠内心的减少甚至抑制多种诱人的贪欲才行。

  第二是要靠学习。以知识充填清除了“雾霾”之后的空间,占据心灵中被净化的部分。此话如果在过去说可能还容易——“开卷有益”嘛,可是现在说已经不容易了。因为书籍出版太容易了,许多“卷”不但并非是有益之书而且还有害,这从时常曝光的盗版淫秽书籍、光盘和互联网的新闻报道中,就能深切感到这种不良读物对人造成的危害。

  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呢?我的经验是,冷静而有目的的选读。我选择的首先是中外经典——文史哲与最新科技知识成果,并且留心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的标准是“真、善、美”,以人为本。我体会,对经过历史考验的文章和著作,能伴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会逐步加深理解,有的会出现质疑,有的会更加深入。比如说《红楼梦》,青少年读的是爱情故事,职场人员读的是社会人情,老年人读的是人生体验……同一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不同经历的人体会绝不一样。一本经典,它的作用是无限的,多角度的,其中滋味似乎体会不尽。

  几十年中,我读书的范畴不仅多在上面所及,也关注报章上有关的学术动态。另外苦禅老人很重视笔记体的“小文章”,言简意赅,有情有趣,还颇有道理,这也为我从小读书提供了一种导向。至于几十年来我对易学的研究更加迫使自己不但细览通行版本的《易经》,而且随时关注新出土的古代《易经》学的帛、简本和同代学者的研究新动向与成果。这种从幼年到如今的学习习惯和自己养成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我能保持着学术头脑的灵活性和联想思维的敏捷。这就是我为什么特别喜爱“以学愈愚”这方印章的原因。

  艺术与科学的互补

  以“勤学”来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是我的座右铭。由此我也坚信“天道酬勤”。

  在当今的科技空前发展的时代,我不理解、不知道、不清楚的方面太多了,科学新概念、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诸如太空科技的特别关注,没有耽误我与一些科学家的交流。我打心底就喜欢研究和学习这些影响人类现实和未来的新知识,过去的技术才达到什么程度啊,不学新的行吗?因为它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人文思想。

  从我小时候做成第一个矿石收音机开始,到现在能理解现代科技也挺不容易的,因为我是学传统文化和绘画的,从文化艺术领域到科技领域,横跨着多少的知识沟壑啊!像达·芬奇那样的天才毕竟只有一个。如果有一天我要能发现对“暗物质”的应用方法,那一定会被称为“当代达·芬奇”,当然这是妄想的开心果。然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互补关系却是不容置疑的。钱学森先生与夫人蒋英女士就是一个例子,钱先生说夫人的音乐艺术激发了自己的艺术灵感,我相信这是真实的。我在1989年即写出了《艺术与科学》的论文,并出访印度与国外科学家研讨这个课题。从时间表上看似乎是超前吧。

  一种对人生的认识

  “以学愈愚”不但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对人生的认识,一种生存的心态。如果按照老子的说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我还是做一个“自知者”吧,至今我能不能达到“明”了可真不敢说。

  我属羊,生于1943年,今年满70岁了。我的师爷齐白石老人有70岁后的“衰年变法”,变法使得他在近代美术史上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他之所以能在“衰年”实现“变法”,第一是寿命长,从70岁到90多岁,在这20年中,他有足够的时间实现他的实践和目的。第二是他的一生善于学习,为他的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小学木工手艺算起,他真是做到了干到老,学到老。他从来没能有机会进入学堂学习,要从这一点说他的“起跑线”够低的了,既没有进“学前班”也没有进过“名家培训班”,更没当过“硕士”、“博士”,但他一生都在虚心求教,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他总是学中干,干中学,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才达到了绘画、书法、治印、诗词……一个全面的艺术大师的水平。我们从白石老人艺术发展的轨迹中,更可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

  我也岁至“衰年”了,是不是也该“变法”了?该怎么变,确实是一个大难题,为了保住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根,我想应该依靠“创新的意识”与“回归的理念”并存方可,我愿意进行这一新的尝试,至于成效如何不敢妄言,且看效果吧!总而言之,要不断地“以学愈愚”。

石开的书印与市场
“以学愈愚”之我见
赵文元鞍马画新作展举行
“厚土人文”钟涵艺术展举行
“顾大明青绿山水画”宁夏展出
责编:赖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