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铁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脉络,地铁公共空间就成为体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如今地铁文化风景正以惊鸿一瞥的艺术形式,将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留存在人们脑海中,让乘客加深对这一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修养。“城市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氛围。”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说,开往文化春天的地铁正悄然驶来。
音乐与文化长廊装饰地铁
历经多年建设,上海地铁早已纵横交错,日均客流已逾700万人次。2012年以来,上海充分利用城市地铁公共空间,积极实施“城市地铁、文化地铁”工程,开展文化展览、展演、展示等进入地铁系列活动,使地铁乘客不经意间领略和感知艺术的体验更为惬意与直观。
作为上海三线换乘的地铁要塞,忙碌的人民广场地铁站,如今也变得轻松活泼起来。每到周末下午,乘客总能在这座繁忙的地铁站内,听到悠扬的音乐声。这便是地铁文化建设的举措之一:设立地铁音乐角,组织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等文艺团体,举行音乐角公益免费演出活动,为来往乘客带去欢乐。“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在地铁这样比较机械、感觉有点冷冰冰的事物里,融入一些温暖的文化元素,让乘客能零距离体会、感受、享受到文化的熏陶。”上海申通集团办公室主任金嘉模介绍。
除此之外,由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元素融合而成的地铁文化长廊,也更加密集地进入公众视线。海上生明月、锦绣中华等经典美术复制品,静安八景等大型壁画纷纷亮相地铁通道,使现代与古朴融为一体,为乘客提供独特的文化风景。
地铁文化墙打造城市名片
谈起地铁文化墙的发展,中国壁画学会工程部副主任赵健峰称,中国地铁文化墙最早出现在1982年左右,运用于北京地铁2号线,“那时仅仅在站台层出现,以壁画为主,功能偏装饰性。”赵健峰介绍,后期新建地铁基本都有文化主题墙,如2006年南京地铁1号线就设置了8个站点的文化墙,而北京后期地铁基本上都逐渐设计有文化墙。
“文化墙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教研室主任李路葵表示,地铁文化墙十分注重与区域文化相结合,“文化墙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这面墙是了解这个站点乃至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
有音乐演奏、有文化长廊,还少不了高质量作品展览。上海地铁浦电路站“与大师零距离”吴冠中作品展引人瞩目;西藏南路站以服务信息和当代艺术展览信息为主题的艺术书签一目了然;浦东机场站连环画大师贺友直“老上海风情”主题车站别具匠心……据介绍,上海地铁接下来将采用更多个性化设计,毕竟,“文化就是要走到市民当中,让市民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上海市文广局艺术处处长沈竹楠说。
地铁文化风景惠及百姓
为了“文化地铁”建设,上海专门设立地铁图书超市,发起“相约2号线绿色读书月”公益阅读活动;以“文化列车”为载体,拍摄创意地铁公益广告,传播文化正能量;以满足乘客多元文化需求为取向,开展文化百科知识进地铁、增民智、助民乐活动。同时,利用虹口足球场站环境优势,组织设计以模拟赛事、网球等为互动内容的地铁体育文化角。上海希望通过三年行动规划的实施,能实现“文化地铁”的初期目标。让乘客走进地铁车站,看到繁荣的文化风景,使地铁车站变成具有地铁公共文化特色的车站。
沈竹楠说:“文化惠民,不需要大的仪式,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努力,能让百姓真正体会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地铁,首先是一个大运量的交通运载工具,其次它的空间可以成为文化的空间。随着开往文化春天地铁的临近,地铁空间即将成为标志性的文化场所,与其他城市文化一道,为每一座正在快速变化和再造的城市,催生新的都市文化特质。正如胡劲军所言,文化氛围“是城市精气神本质释放、演绎和溢出效应的外在呈现,也是百姓文化需求的最直观感觉、体验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