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厦门青礁慈济祖宫香火鼎盛

两岸同崇保生大帝(走进寺观教堂(15))

本报记者 赵 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22日   第 13 版)

  神医吴夲雕像
  本报记者 赵 珊摄

  大殿内供奉着保生大帝的塑像
  青礁慈济祖宫提供

  大殿外观
  青礁慈济祖宫提供

  大殿内部
  青礁慈济祖宫提供

  彩绘壁画
  本报记者 赵 珊摄

  雕塑
  本报记者 赵 珊摄

  吴伯雄为厦门青礁慈济祖宫和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题词
  本报记者 赵 珊摄

  慈济祖宫举办保生慈济文化节
  青礁慈济祖宫提供

  厦门青礁慈济祖宫全景
  青礁慈济祖宫提供

  厦门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总是让人看了又想看,去过了还想去。这一回,我主要是为访问青礁慈济祖宫而去的。从厦门轮渡码头驱车大约半小时,进入海沧区的地界,眼前突然出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四周山色蓊郁,水色旖旎,一系列造型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飞檐交错的宫殿群落进入眼帘。这座宫殿里供奉着保生大帝,是全球1000多座保生大帝宫庙的祖宫。

 

  从神医到医神

  青礁慈济祖宫建在厦门文圃山下,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它被东鸣岭的一片翠色掩映着,堪称是福地洞天。宫前一对器宇轩昂的宋代石狮已在这里守护了上千年。 

  走进大殿,只见正中供奉着保生大帝的塑像。上面高悬匾额“真人所居”,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这里香火鼎盛,瞻仰朝拜者络绎不绝。人们相信,在保生大帝的庇护下,人们会得到健康和幸福。

  保生大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神明呢?陪同参观的青礁慈济祖宫理事颜洪寿看出了我的疑问,便娓娓说起了保生大帝的故事。原来,保生大帝并非神话人物,而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医,本名吴夲(读tāo)。公元979年,他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白礁村,年幼时,疾病夺去了双亲的生命,因此他立志学医,在岐山龙湫,也就是青礁慈济宫的所在地居住下来,采药炼丹,为民治病,深受百姓的爱戴。

  吴夲医术高明,民间至今流传着他为皇太后治病的故事。相传北宋仁宗年间,皇太后患了乳疾,太医束手无策,吴夲用针灸和草药很快就给治愈了。仁宗要封吴夲为太医,让他留在宫里。吴夲谢绝了优厚的待遇,回到民间继续为百姓治病。当年闽南一带瘟疫横行,他广施丹药,使很多人保住了性命。仁宗非常敬佩吴夲,敕封他为“妙道真人”,吴夲从此名扬天下,百姓都尊称他“吴真人”或“大道公”。

  吴夲有一次上山采药,不慎跌下山谷,摔成重伤,于公元1036年逝世,享年58岁。吴夲逝世后,不断受到皇帝的褒封。公元1151年,宋高宗批准为吴夲正式建庙。公元1166年,宋孝宗下诏,赐名“慈济”。公元1241年,宋理宗下旨,改庙为宫。从真人到真君,从侯到公,从公到帝,至明代永乐年间被诰封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一位民间医生得以封至“大帝”的尊号,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罕见。吴夲从人逐渐变成了神,受到万民的敬仰和崇拜。

  保生大帝的足迹遍及闽南乡野,急病人所急,解病人之忧,这就是慈怀济世。保生大帝以不慕荣华名利的心胸,以始终不渝的执着,实践他慈济众生的理想,倡导了一种“慈济”文化。这或许是保生大帝的信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的根本原因。

  堪比建筑博物馆

  随着诰封规格的提升,始建于南宋的慈济宫几经重修、重建,保留下不少珍贵文物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越发显得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我们置身青礁慈济祖宫,细细欣赏那精致的石雕、木雕、彩绘,仿佛走进了建筑博物馆。

  闽南的传统石雕闻名海内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石雕基地,青礁慈济祖宫更是汇集了闽南石雕的精粹。看那前殿两侧的墙壁上,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大门两侧安放着精美的石狮子,墙壁浮雕绘有“二十四孝”、“渔樵耕读”等传统故事;两个透雕花窗分别讲述了“水漫金山”和“哪吒闹海”的传说,人物生动逼真,堪称闽南石雕的精品之作。前殿有12根4米高的石柱,中间的4根石柱雕有云龙,张牙舞爪,盘绕在青石柱上。左右两根最边上的石柱更奇特,石柱上部雕刻缠枝花卉,下部作花瓶状,四面浮雕为“将相和”、“出师表”等精美的图案,瓶座雕蝙蝠形弧角,非常优美。

  青礁慈济祖宫的木雕同样精湛。青礁慈济祖宫由数以百计的梁、枋、斗拱、雀替构成,凡是有木构件的地方,都用浮雕、圆雕、漆金雕等手法装饰,美不胜收。或缠枝花草,或飞禽走兽神骑,或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皆栩栩如生。其中最为绚丽华美的是楼上悬挂钟鼓的左右角楼,井藻是用斗拱来回穿插,形如八卦,以飞天、兽、鸟、花等雕饰品层层套成。令人赞叹之处还在于每一层斗拱下都有飞天承接,女性飞天头顶莲花,男性飞天背负莲花,各手持宝物,显得十分精巧。

  青礁慈济祖宫的彩绘堪称闽南之最。100多幅清代彩绘,分布在宫庙的各个建筑部位和角落。额枋、梁枋的枋心彩绘,以长卷的方式,为游客展示了东周列国、三国、西游等故事传说,人物形象独具特色,战争场面激越昂扬,展示出闽南民间艺术对于历史题材的独具匠心。祖宫的屋脊以琉璃装饰,呈现鱼跃龙门、龙腾祥云形象。檐下配置的交趾陶作品,是清代佳作,为庙宇建筑更添艺术之光。1996年,青礁慈济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扬中医药文化

  青礁慈济祖宫不同于一般的民间信仰场所,它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除了建筑,中医药文化是青礁慈济祖宫最重要的展示主题。

  全国首个闽台中医药博物馆就坐落在青礁慈济祖宫,它也是全国首创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中医药博物馆,由500多平方米的室内馆区以及室外的中医长廊、百草园等组成。

  穿过5000多平方米的慈济广场,我们登上了一条由811级花岗岩石阶组成的中医长廊。石阶两旁立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32位历代名医的石雕群像,雕像下标注着名医的生平事迹。这些雕像神态自然、儒雅、栩栩如生。我们顺廊而上,在观赏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体味着爬山采药的艰辛。石阶直达东鸣岭,顶端矗立着高19.8米的保生大帝塑像。

  走下长廊,来到风景秀丽的龙湫,这里是保生大帝当年结庐炼丹的地方。一旁的磐石上,留下了他当年捣药的药臼。我们坐在四方石亭,倾听泉水叮咚,鉴古遐思,想象当年保生大帝制药救人的情景。当年保生大帝之所以在龙湫结庐济世,正是因为这一带适合中草药的生长。据考证,保生大帝曾在此鉴定过的药草有268种,结合临床验证的验方有228帖,这些药方现在仍以奇特的药签形式存在于闽南民间。如今,这里建成了百草园,种植有400多种药用植物,是一个天然的中草药宝库,已成为厦门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来到室内展区,300多幅图片、100余件实物、40余种可入药的动植物标本以及数十盆中草药盆栽,令我们清晰地看到闽台两地中医药发展的渊源。明末清初,南迁入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开始渡台垦殖,在这一过程中,经福建本土化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也一同传入台湾。闽台中医药文化在不断交流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中医药体系。博物馆展现了中医药发展史与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有关的经典名言、名人轶事和近年来两岸中医药方面的交流成果。厦门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许河山处长告诉记者,闽台中医药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海峡两岸青少年中医药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寒暑假期间,博物馆不定期举办主题讲座,为青少年认养、种植中草药提供帮助。 

  大道传衍两岸同崇

  如今,台湾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已发展到300多座,信众超过500万人。而青礁慈济祖宫已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台湾同胞寻根探源的一处聚集地。

  许河山向记者介绍说,在宋代,中国民间造神达到高潮,对保生大帝的信仰也在此时传播到莆田、长乐、汀洲、潮州一带。随着明代移居台湾和海外的闽南人越来越多,此信仰也随之传播到各地。到了清代,移民台湾的闽南人越发增多,信仰保生大帝的民众也日渐繁盛,供奉保生大帝的香火于是遍布台湾。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关系走向正常化,台湾同胞的进香团组接踵而至,香客游者络绎不绝,他们来到青礁慈济祖宫寻根问祖,祭拜祖宫,捐资修建宫庙亭阁。与此同时,济慈宫的保生大帝神像也曾起驾赴台,分别到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巡游。两岸同胞一起护驾保生大帝的神轿,跨越一湾海峡,用一条民间信仰的文化纽带,将骨肉同胞紧紧连成一体。

  为了给两岸构建一个文化、艺术、医学等多方面交流的平台,拓宽交流层面,以“健康、慈济、和谐”为主题的保生慈济文化节于2006年创办。青礁慈济祖宫理事长吴锐锋介绍说,2009年,保生慈济文化节首次冠名“海峡两岸”。2010年,青礁慈济祖宫的保生大帝圣像起驾,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台湾巡游,圣像先后到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沿途民众载歌载舞,用最隆重的仪式欢迎圣驾的到来。2010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首次在台湾举办,打造了一块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旅游对接的亮丽品牌,为扩大闽台合作和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青礁慈济祖宫景区已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窗口,游人在完善的旅游设施中,享受游览、休闲、养生、学习的舒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礁慈济祖宫将用3至5年的时间,分步兴建吴真人塑像观景台、吴真人文化纪念堂、闽南文化村等,打造成以朝圣祭拜、保健养生为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中国传统中医药养生之道,弘扬保生慈济文化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旅游区。

  一个融汇着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旅游文化的旅游胜地,将会伴随着海峡西岸的建设鼓点迅速崛起。

两岸同崇保生大帝(走进寺观教堂(15))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