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气温渐寒,而在北京周边的山村里,瓜果种植业却搞得红红火火,山沟沟“变身”瓜果沟。北京打造“沟域经济”,生态种植、观光农业是重点。目前,全市具备发展沟域经济条件的沟域229条,总长度约2108.7公里,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沟域有17条。近年来,随着政府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增加,沟域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村委给樱桃当“保姆”
进入房山区东村,笔者看到许多村民采摘草莓的身影。东村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8到10月份是市场上草莓的空白期,然而在东村,高山反季节草莓种植依旧能搞得红红火火。
东村村委副书记孙光亮告诉笔者:“我们东村原是个贫困村。今年搞高山草莓种植,解决了我们村的两大难题:增收和解决剩余劳动力。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1.5万元左右,同时解决了村里50多人的就业。明年,我们准备加大种植力度,由现在的20多户扩大到50多户。过不了几年,我们村也会成为富裕村!”
近年来,“瓜果经济”在北京众多山区可谓硕果累累。在海淀区七王坟村,村委当起了村民樱桃种植的“保姆”,从种植到外卖村委都统一规划,统一品牌,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在怀柔区花园村,村委打造集瓜果、花卉、蔬菜、苗木、粮食作物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村人均纯收入已接近两万元……
沟域经济全面提升了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北京沟域人均社会经济总产值年均5万元左右,个人年收入增长率超13%。这些原本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后村,依靠瓜果种植,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品鲜果还能赏民俗
进入平谷区挂甲峪村,眼前所见是成片的果园,黄的、红的煞是美观,游客们或拍照、或品果、或登山,玩兴正浓。
挂甲峪村村支书张朝起说:“挂甲峪村现有1500亩观光果园,以甜桃、柿子、梨为主,是京郊有名的水果之乡。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随着果园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前荒弃的山沟都种上了果品,村里变得非常漂亮,游客来得越来越多,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地。”
近年来,北京的山沟地区纷纷走上了旅游观光地之路:房山区蒲洼乡采用科学种植,打造奇瓜异果观光园;昌平区长峪城村依托古村落、古长城,形成瓜果观光和民俗观光的有机结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振钧说:“瓜果种植发展到一定规模,本身就具有美化山村的功能。特别是北京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等问题,导致居民比以往更有了郊区度假的需求,山区瓜果观光业的兴起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
要金山也要“绿山”
如今,山沟沟不仅变成了瓜果沟,更成了北京居民度假的美丽沟。资料显示,沟域经济在全面提升山区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让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95%以上的荒山实现了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了71%,山区77%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张朝起谈到:“环境问题一直也是我们村委会所关注的。村富了,我们就将资金投在生态果园的进一步打造和生态新村建设工程,让果园经济和旅游发展都能走上生态可持续的轨道。”
“北京发展山沟生态经济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应当在保护的前提下谈开发,并且开发方式应当是环保型、生态型的,求速度,更要求生态。”孙振钧认为,“因为北京是大城市、小郊区,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北京在发展山沟生态经济的同时,应当在乡村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同时鼓励民众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