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台北——

如何收拾狂欢后的“一地鸡毛”

齐湘辉 陈键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08日   第 09 版)

  台北街头少见垃圾桶。

  台北社区分类垃圾桶

  作为大都市,台北每天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游客、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大型庆典、狂欢活动。但是,汹涌的人潮并没有给台北留下“一地鸡毛”的狼藉,相反,许多初到台北的人,都会有第一个观感:这个城市真干净!

  台北街头少见垃圾桶

  是的,如果拿着一瓶饮料在外面行走,可能喝完后很久,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来扔饮料瓶。台湾实行垃圾强制分类以及“垃圾不落地”政策以来,户外很少设立垃圾桶,台北居民往往将不用的垃圾带回家,实施严格的垃圾分类后才丢弃。

  即使在夜市这样游客众多的地方,也极少出现人们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几乎在每个夜市的尽头,都会有4个巨大的塑料垃圾桶,分别写着“资源回收”、“餐余”等字样,热心的志愿者在旁边指导人们如何将塑料袋和饮料瓶、吃剩的食物分开,丢弃到不同的垃圾桶里。

  十余年如一日,台北的居民遵守着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自觉将家庭垃圾分成资源、厨余和一般垃圾,在指定的时间丢弃。这样的行为虽然也有制度约束(台湾环保部门规定,如果混杂倾倒垃圾,可处新台币1200元到6000元罚款),但观察台湾居民倒垃圾时的认真与配合,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推行垃圾强制分类是支持与配合的。

  投入3亿美元治理垃圾

  “行政处罚只是末端,最重要的是培育居民的环保意识。”台北市环保部门负责人吴盛忠说:“比如你今天进入台北市来生活,就会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学习垃圾分类,将回收物之外的东西要装在付费专用垃圾袋里。这是进入台北生活的第一堂课。”

  实际上,20多年前的台湾,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企业乱排污、百姓乱扔垃圾,蚊蝇肆虐。垃圾问题在当年的台湾叫“垃圾战争”。1987年,台湾以3亿美元投入到环境治理工作中,开始对环境进行有计划的治理。

  台湾的环境治理从环保教育入手,倡导前端垃圾分类投放,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垃圾源头减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难度。台湾地区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143公斤减至2011年的0.35公斤,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日垃圾清运量1公斤的平均水平。台北的垃圾处理方法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台北的骄傲。

  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垃圾成功减量,台湾“后嘱”式环保教育功不可没,即小手拉大手,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吴盛忠介绍说,学校的环保教育,可以改变一代人的观念。在台湾,学校也做垃圾分类,小学生已经将垃圾分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如果妈妈做得不是很标准,小孩子会提出。所以从学校教育,社区推广,政府宣传,整个社会做起来,才形成了现在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台北市将近1.4万名环境保护志愿者也功不可没。他们经常组织活动,告诉周围民众加强环境保护。这样,不论是从学校,还是从社区,耳濡目染,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台湾,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每个人自觉的环保行为才形成今日美丽的宝岛。

  (据新华社台北电)

我家有“面”客来勤
钱办不成 侦探也办不成
如何收拾狂欢后的“一地鸡毛”
“香港周”将登陆台北
台湾人没忘这位河南人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