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巴黎举行莫言作品国际研讨会

莫言,地方与世界性的探索

黄晓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06日   第 05 版)

  在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周年之际,以“莫言,地方与普世的交汇”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于10月18日和19日在巴黎举行。这次会议由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和埃克斯-马赛大学的研究机构联合发起,参加交流的学者来自美国、瑞士、意大利和法国。

  会议在巴黎第三大学开幕。这所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是最古老的法兰西著名学府,位于巴黎中心充满学术气氛和浪漫情调的拉丁区。研讨内容分四个部分:一、媒介与反响,二、扎根乡土与再创造,三、小说之形态,四、世界性探索。每个阶段发言后,与会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第一位发言的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名誉副教授尚德兰,也是将莫言作品翻译成法文最多的人。她以“当莫言作品与其他作家对话”为题,阐述了中外作家对莫言的影响。法国阿图瓦大学的珊德琳·玛尔尚副教授比较了《红高粱》和台湾作家王文兴的小说《天龙楼》关于战争的描写。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副教授玛丽·罗雷亚尔讲述自己翻译莫言短篇小说的体会,探讨关于视觉、听觉、嗅觉和象声词的处理。法国尼斯大学副教授黄晓敏以详细资料介绍了莫言作品在西方的传播,分析文化特征在西方读者中的阅读效果,并对莫言获奖在西方引起的反响作了概述。

  在第二阶段的发言学者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是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家。他以“想象乡愁:莫言与中国乡土主义”为题,阐述了莫言与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和孙犁等乡土作家的渊源以及与当代作家和台湾乡土作家李永平、张贵兴等人的精神对话。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因故未能前来巴黎,他的论文“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演变”由法文译者代为宣读,介绍莫言与八十年代寻根文学、九十年代民间立场以及新世纪的怪诞现实主义的关系。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伊莎贝尔·拉布教授发言的主题是“莫言与红色小说”,提到莫言小说与五十年代小说的相似之处,比如《苦菜花》的战争描写和母亲形象。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尼古拉·祖费莱在“莫言与通俗文学”的发言中认为,莫言的一些作品,例如《生死疲劳》,既源于古典通俗小说也有当代通俗文学的特点。

  研讨会第二天的活动在巴黎第七大学进行。新校址位于塞纳河边,教学楼和设施都十分现代化,且与新建的国家图书馆为邻。如今这里学术气氛活跃,有“新拉丁区”之称。

  法国阿图瓦大学的金丝燕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面对‘新世界’的诱惑——莫言的反乌托邦小说”,以《生死疲劳》的叙事语言为例,揭示小说人物的反乌托邦倾向。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的中国文学专家安妮·居里安选择莫言小说中“孩子的眼光”,说明视角和感官描写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另一位巴黎第七大学副教授维克多·伏伊勒米埃从《酒国》出发,以饮酒醉酒为线索,探讨这种比喻和酒文化在小说中的意义。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副教授妮柯莱塔·佩萨诺论证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特别是“转叙”作为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巴黎第七大学副教授、汉学系主任徐爽作了关于“莫言小说中的荒诞”发言,说明莫言继承以蒲松龄为代表的中国志怪小说传统,但同时也与世界现当代小说家有异曲同工之处。

  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教授杜特莱也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他对莫言和其他中文作家的风格进行了比较。法国南特大学教授菲利普·佛莱斯特是与会者中的唯一一位非汉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以“为莫言的健康干一杯”为标题,并诵读了《四十一炮》的一段。

  发言结束后,举行了圆桌会议,参加者除了研究人员,还有翻译家和出版社代表。来自荷兰雷登大学的希尔薇娅·玛里尼森,除了莫言小说还翻译过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诗歌。安娜·萨斯图内女士也代表巴黎Seuil出版社出席了研讨会,由这家著名出版社发表的莫言作品,在所有法语翻译中占了将近一半,可以说对莫言获奖功不可没。

吹响繁荣号角(聚焦)
虚实间体会生命本质(演播厅)
莫言,地方与世界性的探索
责编:宋冰 邮箱:cutesong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