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肖博文:撷影的行者(留学素描)

王嫣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26日   第 06 版)

  从美国的惠特尼峰到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从加尔各答收容所到肯尼亚内罗毕的贫民窟,从东南亚到非洲、美洲、大洋洲……“行走”成为描述肖博文大学生活的最恰当词汇,无数张影像记录了他精彩的历程。

  “我做这些事情的所有初衷可以归结为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经历了1年交换生生活的肖博文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回到西安交通大学,这一年的生活又为他的人生地图描绘了新的轮廓。

  行走,一直在路上

  不知从何时开始,旅行成了肖博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家里或者学校呆久了,便会背上包远离自己熟悉的无忧无虑、相对安全的环境,去寻找刺激和遭遇各种未知数。”

  1年的留学生活也让他有机会踏上更多的土地,这一年间,他利用假期游遍美国。对他而言,在旅程中,最直接的收获便是“心情”。“试想一下,你半夜忍着头痛挂着绳索穿着冰爪从海拔5000米的营地向山顶冲刺时抬头仰望璀璨星河时的心情,试想一下你驾车在冰冻的公路上追逐那转瞬即逝的极光时的心情……”这些心情,令他深深地痴迷,也让行走变得无法停歇。

  影像,记自己的故事

  讲到独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肖博文谈到,在大学开学前夕,在云南,他花了3天时间徒步虎跳峡,并登上了一座能近观哈巴雪山的不知名的山峰。在这次旅途中,他结识了一位喜欢拍照的朋友,也是从那时起,摄影成为了他旅程的一部分。

  “摄影对我来说,是把我所看到的东西结合我当时的所感所想加以理想化,再采用适当的拍摄技巧给记录下来。”虽然作品多次登上摄影杂志,但肖博文从不会给自己的摄影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在他看来,生活点滴皆可成为镜头下的一景,而这种无声的记录,让他慢慢“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义工,力量的传递

  2011年,还在读大一的肖博文来到了肯尼亚,在首都内罗毕一个非政府组织做志愿记者。虽然在去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地的状况依然令他震惊。

  他服务的贫民窟人口众多,平均教育水平低,失业率很高,90%的房屋靠蜡烛照明,导致学生晚上放学回家后无法学习。“这次经历让我觉得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看似平常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多么的奢侈,这也是我为什么想通过拍摄孩子们的笑容来传递一些正能量给自己和给别人的原因。”

  2013年7月,肖博文从美国归来,在家停留了短短两周后,就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在一个收容所里做义工,服务对象为智障、残障和被遗弃的中老年人,工作内容包括洗衣、换衣、换药、按摩、喂饭等。

  对他来讲,做义工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一种力量的传递。他希望有机会可以了解公共政策相关的知识,有机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老师的危机感
留学生能不能跨过恋爱坎?
冷眼旁观新文化运动(百年留学·张奚若)
肖博文:撷影的行者(留学素描)
塞浦路斯在华推介教育资源(传真)
责编:赵晓霞    邮箱:haiwaixuez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