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10月20日电 (记者杨溢仁)保存完好的西汉金缕玉衣、精美罕见的北齐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神态威严的南朝神兽、大气华美的元青花双鱼藻纹大盘……一件件凝聚着中华艺术结晶的瑰宝重器,20日伴随上海震旦博物馆的开放与公众一一见面。作为民间资本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方向,当前中国民办博物馆正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展示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藏品达8000余件,由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震旦博物馆,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整修与筹备后,于10月20日正式开馆。
“上海震旦博物馆是一个集典藏、研究、展览、营运、传扬为一体的文化服务事业。”震旦博物馆常务董事袁蕙华女士坦言,“秉持着对中华文化与历史‘保护、传承、奉献’的一贯理念,我们非常乐意为社会大众提供一处艺术欣赏、生活休闲、终身学习的场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民间“收藏热”的兴起,中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可谓适逢其时。
“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家,抱着回馈社会的想法,对开办博物馆有着极大的热情。”中国私人博物馆俱乐部发起人马达飞表示,“民间收藏是国有公立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私立博物馆经历了一个从与公众分享个人收藏的快乐,到为民间收藏健康发展寻求合法存在机制,再到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转变契机的过程。
与此同时,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吸引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成为新时期私立博物馆发展的主力。比如,由南京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开办的长风堂博物馆,被誉为中国民间最大的书画收藏馆;由成都建川实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中藏品约2万件,全部来自该馆馆长近20年来的个人收藏。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私立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更为鲜明和突出,博物馆的目标也更注重于回馈社会,为民族保存更多的文化遗产,让公众更便捷地接触这些传承悠久的文化精华。
不过,鉴于民办博物馆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如何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中,寻求健康发展之路,依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探讨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