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齐齐哈尔探满族文化

范 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9日   第 07 版)

  满族姑娘
  图片来源:昵图

  三家子村欢快的小学生
  范菁摄

  达斡尔乡风情
  范菁摄

  观摩
  范菁摄

  校园苗圃
  范菁摄

  满绣新生代
  范菁摄

  一路奔驰在辽阔、平坦的东北大地,在多彩的秋季我来到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嫩江流域为北方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地方,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广袤的湿地,也有肥沃的平原和珍稀的鸟类。金代女真人的军事防御工事“金长城”在这里匍匐蜿蜒数千公里;曾经的渔猎民族达斡尔族女人的“打斗舞”让人大开眼界;全国唯一教授满族语言的小学在这里延续着传统文化。这儿随处可见的满族风情,更是让人着迷。

  满族语小学

  清朝是离现代最近的一个王朝,由满族人做皇帝。时隔百余年,现在很多年轻一代的满族人已经不会说写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了。为了让更多的满族孩子知晓自己的文化,在齐齐哈尔市满族群众聚居的塔哈乡三家子村开设了全国第一所教授满族语言的小学。

  三家子村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北方向,为了抄近路,我开车在土路凹坑中颠簸了大约两小时才抵村口,经人指点后直奔村小学。正值学生放假,通透的蓝色天空下不大的校园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小男孩在溜着自行车玩耍。

  这几个男孩中有对兄弟,叫大虎和小虎。还有个大虎的同学,脸上蹭了些泥灰,他自告奋勇地作起了我的小向导,带着我沿着围墙参观了校区。整个校园只有一排一层的教室,学生大部分是本村和邻村的。

  校园洁净的白色围墙上画着一帧帧描绘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图案,比如“八旗的释译”、“满族三大怪”、“满族人不食犬的由来”、“满族风情”等。校门口苗圃中是学生们种植的花草,中间矗立着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位成员写的满汉双语“满族奇葩”石景。

  满语教师石老师就住在村子中离学校不远的一进院落中。站在篱笆墙口,他对我说,现在全国只有这一所村级小学在教授满语,每星期上两次课,学生都是满族孩子。

  满族住宅

  经石老师介绍,我们参观了村里的满族传统住宅。

  满族传统住房为二间或三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是厨房;三间房的中间是厨房,两边为居室,以西屋为贵。房子基本坐北朝南,一般厨房为主进口。传统的满族居室里有“三铺炕”,室内南、西、北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墙安放。

  为了采光通风,窗户一般多而大,南、西两墙开窗,以前用纸外糊,现在能看见的老宅都换成了玻璃。木质炕沿,炕面上夏天铺苇席,冬天在苇席上再加毛毯。一般南炕属于长辈,西炕放祖宗牌位。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茅草厚尺许。

  排烟系统单独设置在居室以外,房屋旁的大尖锥形土胚就是排烟处,厨房烧火的烟和余热经过里屋三面炕的炕洞后沿着通道顺着烟筒排放出去。这种传统住宅冬暖夏凉,又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自然资源,是满族祖先的智慧结晶。

  满族印花布

  在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我偶然结识了将近80岁的满族老人祝红叶。他毕业于沈阳东北大学满语系,是位退休话剧演员。我被他声情并茂朗诵的“丹顶鹤的故乡”所吸引,一见如故。他热情地邀请我至家中,向我展示了他珍藏的满族蓝印花布。

  这块花布为老人母亲带着儿时的他一起印染的,坯布为麻花布,土语称作“大布染蓝靛”。为了保持温度,家庭制作时把染缸放在炕上,把大布穿上棍子后用线吊上,下到染缸浸泡七到八天。为了防止布面颜色深浅不一致,大布要上下颠倒多次浸染。另外为了防止水滴,大布要放在缸檐上吊挂。传统大布门幅为一尺二寸,基础图案以圈、点花纹为主。

  满族有“立秋忙打靛,处暑沤麻秆,白露烟上架,秋风不养田”的传统谚语,所以制作蓝印花布也是传统生产活动之一。

  满绣

  满绣工艺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克东满绣”是其中优秀代表。在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群众艺术馆,我遇见了克东满绣的高级师傅,她介绍说,满族民间刺绣作品为满族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想象力,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

  满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她手中的普通小幅作品需要3至6个月方能完成,大幅作品需要一年以上。作品内容主要有吉祥喜庆或有丰富寓意的风景、花卉、动物、人物、节日活动和日常生活等题材。刺绣使用的绣线为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是使用最多的绣线。

  她的徒弟是齐齐哈尔一所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男生,手上正在绣一幅小松鼠,作品丰满立体,活灵活现。小伙子介绍说,满绣与湘绣、苏绣相比,特点主要体现在针法上,看上去粗犷豪放的三角针绣法就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是其他绣派没有的。

齐齐哈尔探满族文化
重点打造休闲聚集区
让心灵沉静的江平路
背个背包就是背包客?
曹沟,追寻峥嵘岁月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hw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