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让知识动起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8日   第 16 版)

  人们在“流动图书馆”内挑选书籍。

  “流动图书馆”以赠书方式为每人限赠一本书。

  曾光义在整理书籍,方便群众阅读。

  “民间流动图书馆”坐落在国子监街观书院胡同里。

  曾光义老人和朋友交流读书心得。

  社区内的老人在健康书屋内看书。

  杨文招在给刚进回的图书上架。

  村民在村头翻阅杨文招用三轮车改装的“流动农家书屋”送来的图书。

  杨文招用三轮车载着“流动农家书屋”走村串户,给乡亲们送去精神食粮。

  文化的血液在流动,带着知识的营养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人们在这里取得知识的火种,点亮人生的梦想。在公共文化服务面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地位……所有人都是服务的对象。

  公共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缩小了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同一座座知识的宝库、文化的灯塔,将文明之光照亮乡野,改变和提升着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素质。

  “流动图书馆”:传递中增值

  2010年10月,北京国子监街观书院胡同里头,有了家“民间流动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大概只有不到20平方米的面积,靠墙摆着八个书架,文学、政治、少儿、养生等书籍各就其位。

  “现在很多人太功利了,不去踏踏实实地读书。”谈到当下年轻人读书的状态,馆长徐大伟很着急,“我自己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我知道书的价值,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读书。”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读书,图书馆以赠书方式为每人限赠一本,留下姓名、邮编、联系电话即可。获得赠书后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收到书读完之后,将书转赠给其他人阅读,一个转赠一个,让书在传递阅读中增值。

  徐大伟出生于山东海阳市的农村,1999年从山东商学院会计系大专毕业后,就开始在大连的亲戚家卖鱼。在卖鱼的空闲中,他读了50多本相关书籍。凭着自己的思考和这些书的积累,他得到了一份广告策划的工作。

  他相信,个人的力量有限,“民间流动图书馆”的意义更多的是树一根标杆:“中国是文化大国,但是世界读书日也没受到重视,地铁上、公交车上读书的人很少。”

  (郝  青) 

  “健康书屋”:圆了健康梦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镇临江苑社区的曾光义老人吃过早餐,便提着一摞书籍走进自办的“健康书屋”,等候前来借阅书籍和咨询的老人们。他这样的义务坚守,已经整整持续了1年多时间。他告诉笔者,自己创办书屋,就是要帮助老人们实现晚年的健康梦想。

  2012年4月的一天,在一些邻居的帮助下,曾光义将自己收集的500多册书籍和报刊分类后装了11箱,在社区工作站建起“健康书屋”,并挂起牌子,每周一、三、五上午9时30分到11时,免费向社区老人开放。

  笔者在并不太宽敞的书屋内看到,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前来看书的老人并不少。对于每一次的借阅,曾光义都戴着眼镜耐心做了登记。其中,对于患者,曾光义还特别注明了病情,并向其推荐书籍。

  “这些书籍很管用,尤其是为我们老年人保健提供了参考。”该社区70岁的支部书记雷跃平说着伸出了大拇指。为了将书屋办好,社区内身体好的张泸生等老人纷纷来帮忙,帮助整理书籍、借书登记以及开关门等。一时间,“健康书屋”办得红红火火,还吸引其他社区的不少老人前来借阅。

  “那时每月购书款最多的达到300多元,是自己工资的一大半。”回忆起以前订书的日子,曾光义告诉笔者。据介绍,退休后,从1997年开始,曾光义自己出资订阅全国各地的各种健康报纸和杂志,包括《大众医学》、《养生大全》、《健康指南》等数十种,还把自家本来不宽的住房腾出一些空间来放书。

  得益于健康知识的常年积累,曾光义成为了社区老人们心中的“健康使者”。老人们纷纷登门拜访,向他讨教治怪病的偏方和养生之道。曾光义不厌其烦,将自己的健康养生之道和老人们分享。

  (刘传福  潘  俊)

  “流动书屋”:送书进农家

  四川省华蓥市观音溪镇高坪村的一位老农,正在自家的院坝翻阅村支书杨文招用三轮车改装的“流动农家书屋”送来的图书。

  由于高坪村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到村委会的“农家书屋”看书、借书很不方便。村支书杨文招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村委会和村民约定:谁家有借阅图书的需要时,提前告知杨文招一声,他亲自到农家书屋找书,再送到村民家中。

  不出家门就可以阅读需要的图书,杨文招的这一招点燃了村民们看书、借书的热情,来找他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今年4月上旬,杨文招干脆将自己的一辆废弃农用三轮车改装成“流动农家书屋”,专门用来送书。就这样,一辆废旧的农用三轮车、一位50多岁的村支书、一册册实用的图书,通过“流动农家书屋”走进了农家,给乡亲们送去了精神食粮。

  (邱海鹰) 

让知识动起来
责编:郝 青 邮箱:haoqing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