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海味街辉煌不再

黄旖琦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8日   第 09 版)

  香港海味街上的店铺悬挂着海鲜干货。

  叮叮,叮叮…随着电车由中环缓慢驶向西环,乘客仿佛坐上了时光车,车道两旁建筑物逐渐泛黄,忽然电车一个大转弯,更是像瞬间回到多年前的香港,一间间旧式海味店林立,一阵阵海味杂货的味道随着海风飘来,这是香港的德辅道西,也称为海味街。

  “鲍鱼数日本的最好,因为那里水质好,现在很多人以为什么澳洲和南非鲍鱼好,都是被广告骗的,行家都知道,鲍鱼日本最靓。”香港海味杂货商会主席麦澄波讲解着。人称“波叔”的麦澄波,已经在海味街打滚60载,由17岁到77岁,是香港海味行业的老行尊,见证海味街的起起落落。他感叹年轻一辈很少懂得烹调海味,口味逐渐西化,海味街的风光不再,生意难做。

  由于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以前的航运依赖风力,当季候风从北方吹来,中国北部的货物就会运到香港,再转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当南风吹起的时候,东南亚的货物会运到香港,再转往北方。这就是南北行的由来,而海味亦是当年南北行的重要交易货品。

  据波叔介绍,海味街前身叫咸鱼栏,刚发展时,不过300米的街道上,几乎整条街都做咸鱼生意,满街都是潮州话、广州话和卜卜嗒嗒的木屐声。17岁那年他开始在街边摆档卖些简单的海味杂货,例如鱿鱼、章鱼和粉丝。后来咸鱼生意越来越淡,逐渐被海味生意取代,德辅道西一带成为海味店中地,上千家店铺专营来自五湖四海的海味珍品及珍贵药材,如蚝豉、鱿鱼干、章鱼干、螺片、虾米、海参、鱼翅、花胶、瑶柱、燕窝、冬菇、鲍鱼干……琳琅满目。后来香港旅游发展局规划将这里发展为景点,便改名为海味街。

  “改名海味街是我向当时的旅游发展局局长周梁淑仪提议的,因为如果叫咸鱼栏,外国人一听到掉头就走,他们觉得咸鱼很臭。”波叔笑着说。“如今环保团体要保护鲨鱼,不要吃鱼翅。内地反贪腐,贵的好的海味食材销量减少,令生意跌了两三成。以前海味入货便宜,店铺租金没有现在那么贵,生意好好,比现在好做好多。现在一年电费都20多万,做得比较吃力,有些心淡。”波叔感叹道。

  77岁的波叔仍打理着在海味街经营的海昌号店,虽然口里说着生意难做,有些心淡,但是仍有着一份对海味难以割舍的执着和希望。

  (据中新社香港电)

  

香港公屋六十年
旅居在“叁捌”
安宁:抵达深处 即是古典
海味街辉煌不再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