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公务接待向“酒规矩”说——不

叶晓楠 虞恬静 刘 洋 刘 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7日   第 05 版)

  过去有句俗语说,“无酒不成席”。客来奉酒小酌的迎宾方式,早为人们所熟悉。但是,酒桌上特别是公务接待中的饮酒,正因其引发的诸多不良风气而饱受诟病。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10个多月来,多地相继出台了具体落实的各项规定,其中不少剑指公务接待中的饮酒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整顿,人们看到,以往总是“盛装出席”的酒日渐成为公务接待的稀客,一些违规官员纷纷受到处罚。

  少了美酒醺风,多了清新政风。舆论认为,“酒瓶子”问题被紧揪着不放,彰显出我们党对落实八项规定抓得越来越严、越来越细,整风肃纪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1多名官员饮酒被罚

  “吉林省公主岭市委书记违反规定工作日午餐饮酒,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国资委党委书记公款大吃大喝等,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处分和组织处理”;“江苏省镇江新区环保局局长用公款购买高档酒,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和行政撤职处分”……

  在今年中央纪委通报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中,多起涉及公款宴请、公款聚餐、大吃大喝的事件被查处,其中,美酒的不良助推在多起案例中难辞其咎。

  专家认为,工作日禁止饮酒虽然没有在中央的八项规定中明确列出,多是一些地方的规定,但中央纪委将这些违规行为作为典型问题来进行通报,显示了整风肃纪的坚定决心。

  除中央纪委之外,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曝光台”栏目中,集中发布和报道了各地区各部门查处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的典型案例,其中多起明确提到查处原因是在宴请中饮酒。

  比如在江苏,泰兴市济川街道干部李新宏、李波林等人接受被检查企业宴请,午餐席间饮用两瓶“海之蓝”白酒;在山东,禹城市张庄镇校办负责人违规午间公款聚餐饮酒;在贵州,安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成员、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违反规定中午饮酒……在这些案例中,参与人员受到了承担餐饮费用、诫勉谈话、点名批评、党内警告以至免职等各种处分。

  吃吃喝喝、在工作日午餐饮酒……一些心存侥幸的党政干部摊上了“大事”,纷纷栽倒在小小酒杯之上。在这样的强力震慑下,公款吃喝饮酒之风正在逐步得到遏制。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就有一些餐饮企业反映,往年不少单位的国庆宴请一订就是好几桌,今年情况却大不一样。今年国庆期间的餐饮市场总体以家庭聚餐为主,主打高端的节庆商务、政务宴请鲜有问津。

  2各地治酒多出严招

  自从去年12月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了各种细则和落实办法。

  2012年底,紧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中央军委印发了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其中明确规定要切实改进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请,不喝酒。

  中央军委的“禁酒令”一出,带了个好头,各地各级单位积极响应,各种形式的“禁酒令”纷纷出台。为了保证其有效落实,各地还做出了更细致的探索。

  针对公务接待饮酒等问题,不少省份出台全省范围内的“禁酒令”。比如今年1月,海南省推行首个省级地方版“禁酒令”,规定今后海南省内公务接待要按标准定点接待,不喝酒,不赠送礼品或土特产,不上高档菜肴,严禁上野味。

  一些规定措辞严厉,用上了“一律”等词,拒绝“例外”。比如在山东安丘,印发规定指出,无论接待任何客人、无论任何理由,工作时间和工作日中午一律不准饮酒,值班和执行公务时一律不准饮酒。

  在浙江省,除了提出中餐不饮酒外,进一步要求同城活动不安排用餐。

  福建省还注意到一些自助餐超标准超豪华的情况,明确要求不上高档菜肴,不安排烟酒。

  还有举报机制,针对禁酒规定,安丘市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并公布了举报电话。

  在新近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提出了“不安排宴请,不上烟酒”。

  这些细致的规定,配之以严厉的查处,公务活动中的饮酒现象得到了遏制。

  3治酒之后影响几何

  治酒禁令纷纷出台之后,最直观的感受者,当数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如今,他们正在逐渐习惯和接受没有酒的公务餐。

  据报道,今年初,当媒体记者跟随一个督导组来到山东烟台市警备区时,亲身体验了机关单位转变作风的过程。在整个督导过程中,会场没有水果和鲜花,参加会议的每个人只有清茶一杯。督导完成时已近中午,但对方单位并没有挽留就餐。

  喝酒少了、陪同人员少了、吃饭时间短了……这样的情形,正在越来越多的公务活动中出现。许多官员表示,不宴请、不喝酒,不在迎来送往中浪费钱财、不在饭桌上闲侃胡扯、不在觥筹交错中消磨时光,简单轻松,无论是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公众形象都有好处。

  治酒禁令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少了酒,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更好了,咱老百姓更满意了!”正在河北一民政局办理政府津贴的王大爷对笔者说道。

  深受影响的还有相关行业,在多地严查公款吃喝、纷纷下发“禁酒令”的形势下,酒行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一度“高烧不退、连年上涨”的高档白酒价格一跌再跌,一些原先动辄2000多元的高档酒,甚至已守不住千元关口,一些名酒在宣传策略上也开始主推二三百元的平民酒。

  业内人士称,未来白酒行业必将要经历几年的阵痛,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并呼吁酒行业应该更加重视非公务消费,酒业经济应由政府转向市场,由名酒转向“民酒”,让酒类消费呈现更加理性的态势。

  4为何向酒瓶子开刀

  公务接待消费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为什么在反对“四风”中,公务接待中饮酒成为大家反对的一个重点领域呢?

  首先当然是公款饮酒带来的巨大浪费。一些经常参加应酬的领导干部说,为了投领导所好,一些基层公务接待恨不得什么酒都上,酒成为“舌尖上巨大的浪费”。公款喝酒,喝掉的是纳税人的钱。一瓶酒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桌人如果喝上两三瓶酒,即使是中低档酒,开支也不是小数,再加上配套的菜肴,公务接待开销想减也难。

  “公务接待是财政开支,应该以‘最少够用’为限,饮酒原本就不该属工作餐范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周帆对本报表示,公务接待禁酒,无论从改进工作作风、反对奢侈浪费的要求,还是从廉洁从政的公共价值追求来看,其正当性都毋庸置疑。

  其次,公款喝酒,不仅浪费社会财富,更侵蚀了党风政风,滋生了腐败,喝丢了民心。不少接待者中午喝,晚上喝,有的一餐要接待几批客人,喝得头重脚轻,根本就无法工作,有的甚至失态。在长期的应酬中,一些干部价值观、人生观日益扭曲,为官准则甚至做人底线一再丧失,少数人还借着酒意从事赌博、嫖娼、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干部形象。

  尤其令大家反感的是,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中间暗藏权力寻租链条,不仅是干部作风问题,更是滋生腐败的土壤。长期以来,“酒桌办事”被不少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其背后隐藏的是正常办事流程的阻塞,是行政权力的滥用。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宏山看来,这种所谓的“酒桌传统”,其实是一种脱离正式行政管理体制的非正式沟通渠道,反映出现在的行政体制还存在缺陷。

  此外,长期在酒场上应酬,对公务人员的个人健康也是有害无益的。在采访中,很多基层干部表示,一直在“不想喝—硬着头皮喝—喝多—后悔—发誓不喝—下次还得喝”的怪圈中循环往复。从内心讲,他们也不愿意长期这样喝酒,但是在不良酒风的裹挟下,不得不如此。

  5酒瘾如何才能不反弹

  从禁酒开始改革公务接待,大家普遍叫好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禁酒如何禁久的疑虑。

  事实上,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禁酒令”并不鲜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改进作风的各项活动,公款吃喝特别是饮酒之风得到了大力整治。但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在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形势下,“酒桌办事”依然若隐若现,仍有一些单位、个人顶风作案,有的官员对中央和上级规定“左顾右盼”,心态复杂。

  海南省一位干部说,“禁酒令”出台后,公务招待喝酒现象一定会大大减少,但是绝对不喝就很难。有时不拿酒招待上级领导,显得好像不大尊重、不够热情。公务接待要杜绝饮酒首先要领导带头,才能逐渐养成良好风气。

  还有人表示担忧,午间禁酒容易些,因为会影响下午工作,可是晚上就很难说了。而且,省内公务接待禁酒,那外省来访的客人如果要求喝酒甚至客人自己带了酒,又该怎么处理呢?

  如何形成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也是难题,有专家指出,“禁酒令”长期维持困难的原因是监管成本太高,比如你就很难做到中午一家家餐厅去查,时间长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破例,加强社会监督很重要。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是“禁酒令”实施的土壤之一,只有社会风气转变,大家都认识到拉近关系不一定非要喝酒,“禁酒令”才能长期实施下去。

  杨宏山认为,公务接待禁酒需要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把相关的配套措施给安排好,比如说公务消费监察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市场监管机制、公务员考核制度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禁酒令”无疑给官员们套上了一道“紧箍”,但是,要从看到酒“不敢喝”,变成发自内心的“不愿喝”、“不想喝”,还需从根本上消除官员“酒桌办事”的心理痼疾。只有当“酒桌办事”成了禁区时,官场酒桌文化才不会死灰复燃,酒这位“客人”才会自然而然地离席,公务接待中的骄奢淫逸之风才会无处遁形。

放下酒杯 皆大欢喜
公务接待向“酒规矩”说——不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