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个性导演蔡明亮

本报记者 徐 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1日   第 10 版)

  蔡明亮的新作《郊游》剧照

  《青少年哪吒》视频截图

  蔡明亮是那种带着强烈个人风格拍片的人,喜欢他电影的观众对他顶礼膜拜,讨厌他电影的人对他冷嘲热讽。而国际影坛对他的态度则是无可置疑的认可——自37岁凭借《爱情万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后,蔡明亮的每部电影都入围国际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日前,第七十届威尼斯电影节落下帷幕,蔡明亮的新作《郊游》又一次受青睐,获得评委会大奖。

  

  人物简介

  蔡明亮,生于1957 年。台湾著名导演、编剧。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大学期间就开始写舞台剧剧本,毕业后一直从事影视创作,被誉为台湾新浪潮第二代新锐。

  

  总耷拉着脸不理人

  梳理蔡明亮的从影路,得从他的童年时代说起。他在电影里表现出的孤独、怀旧……都与童年生活有关。

  1957年,蔡明亮生于马来西亚,在小镇古晋一个开小面馆的家庭长大,7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三。回忆自己的童年,蔡明亮说:“我是被外公外婆带大的。老人家喜欢看广东大戏和电影,每次外公都是把我背去,散场再背回来。”因为平日不和父母同住,与他们有距离感,加之没什么伙伴,他渐渐习惯孤独。

  小学五年级时,父亲把他接回家,成了转校生。他在学校里没什么朋友,还被起了一个“青脸鸟”的绰号,意思是总耷拉着脸,不爱理人。后来,在拍电影的时候,孤独成了他永远的主题。

  高中毕业后,蔡明亮到台湾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后在电视台当了编剧,写一些零碎的单元剧。身份上的归属一直困扰着他。他以一个客居台湾的“冷漠”旁观者角色,审视台湾社会的症候,直面都市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关注的就是芸芸众生。”

  35岁时一举成名

  1992年,“编而优则导”的蔡明亮捧出银幕处女作《青少年哪吒》。影片用两个少年(不喜欢读书的小康和不良少年阿泽)来反映当时台湾年轻人游离于家庭和社会之外的孤独感。这部影片在法国、意大利的影展上先后获奖,让正值35岁的蔡明亮一举成名。

  真正让蔡明亮大获成功的是他的第二部作品《爱情万岁》。1994年,此片一举获得金狮奖、费比西奖、金马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奠定了蔡明亮在台湾乃至世界影坛的地位。自此之后,《河流》、《洞》、《你那边几点》……他的每部影片都能成为一时的话题。

  “电影是什么?是创作还是讨好?电影是让你思考、探索、追究人生意义的一个工具。我有一些原则,首先坚持不修剪,第二个就是要用胶片。”蔡明亮说,如果迎合主流市场,到最后只能快速地被边缘化。

  电影常使用长镜头

  蔡明亮似乎并不关心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他所展现的只是一些情绪以及过程。长镜头在他的电影中经常使用。

  《爱情万岁》的结尾是两个加在一起足有10分钟的长镜头;1998年的《洞》,第一个镜头就长达3分多钟:男主人公在固定的镜头下一动不动地蜷缩在沙发上,仿佛时光已经停滞;2003年的《不散》中,蔡明亮的镜头追随跛脚的电影院女售票员达几分钟之久;而刚刚获奖的《郊游》开篇又是一个约5分钟的长镜头:一双儿女在床上睡觉,母亲坐在床边梳头……

  这样的风格自然让蔡明亮付出了很大“代价”。一次,蔡明亮的电影正在放映中,没一会儿,就有观众在下面发飙:“说话啊!说点话啊!是不是放映机坏了?银幕上的人怎么不说话?”

  面对怒骂,蔡明亮如此回应:“我不太在意我的电影会让人睡着。其实你只要再忍耐一分钟,就会看到一个很棒的动作。”有时候,他也会很不服气:“我们看不懂佛经,但不会否定佛经。可是你会否定看不懂的电影,为什么?”

  蔡明亮可能是国际知名导演里唯一一个需要亲自去街头卖票的。每次新片上映时,他都要带着演员去街头、公园演讲。他的目标是卖掉1万张电影票。因为按照台湾的规定,只有卖出1万张票的影片才能在影院上映两周。

  和电影的沉默、缓慢不同,面对记者时,蔡明亮滔滔不绝,尤其爱和年轻人聊天。他是个怀旧的人,坦言自己迷恋旧事物,有老派文艺工作者的情怀——“非常推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导演及其作品,喜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华语老歌。我感觉熟悉的东西都是很远的。”

奥运先驱张伯苓(“近代中国寻梦人”系列报道之⑤ )
非常好声音
个性导演蔡明亮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