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08日 星期二

海阔天空

──谈儿女教养

简 宛(美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08日   第 07 版)

  新年刚过不久,收到儿子发来的华尔街日报网站新闻,他附了一则短信:“妈,我想你会有兴趣看这则书评,谢谢你没这样对待我和弟弟。全儿。”

  我打开网站:看了摘要,《虎妈战歌》,大动作,大标题,直接感到是否又是书商的推销术?除此,我不太敢相信在21世纪还有人这样直接了当斩钉截铁谈教养,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别差异。读完全书之后,感到书中过于标榜那些优秀的学业成绩,超人的琴艺,中国父母在养儿育女方面与西方父母的对比等等,而那原本很可让西方读者了解的东方传统教育的特点,例如自律、负责任、守纪律等我们并不陌生的教育,却因作者太强调成绩,太注重奖项,而被省略了。书中主人公专注两个女儿争取学业琴艺超人,甚至在不满意女儿时出口骂出“垃圾”,这一切言论语调终于引起了教育人士及媒体的激烈反弹与评论。

  我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们,与一般负笈他乡的同学一样,提着两只皮箱来到美国,只是我们多了一个未满两岁的孩子。初来乍到走在东西文化的狭缝中,除了要调适异乡生活外,又要关心孩子的教养,教养孩子变成了我们课业之外的生活重心,中西教育与哲理的不同引发我们探讨的兴趣。

  我学到的第一课是文化上的差异:哲学家纪伯伦有诗云:“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 但并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你有若弓弦,给予待飞的箭头一个稳定的基地。让他们的张力弯曲着你的弓弦,他们虽意欲飞翔,也将永远爱着那使他们产生力量的弓弦。”

  从这首诗中,我读到美国人崇尚独立自主的个性,当年若不是为了自由,他们不会千辛万苦脱离英国来到美国打天下。所以培养孩子从小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美国人所尊崇的精神基础。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相互尊重,父母、学校都必须教育孩子从小学习。

  当年我们所住的己婚学生宿舍,大多为己有儿女的研究生,大家周末相聚时,最常和中外朋友一起讨论的问题是:“如果前面有个坑,你会让孩子走过去?还是上前阻止?”

  由于大家的孩子都是蹒跚学步的幼童,中国的父母大多会主张拉住孩子,禁止靠近以免摔落坑里,美国父母也许会警告孩子,前面有坑要小心,但并不强制阻止,让孩子去发现或判断,也许跳过去,也许摔了跤,从跌倒中学到经验。

  讨论不仅会拓展我们内心视野,也让我们发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反观西方父母“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并不属于你”,这个认知加深了文化上的了解。我们也相信自由发展的教育可以启发创造力,却也会因过度放任而使孩子不受限制,导致越轨行为,这之间的准则,只有父母最清楚,也正是身为父母要时时思考学习的课程。

  父母能倾听孩子童言童语,也会拾回许多童心童趣。经由父母的尊重,孩子有了自由飞翔的空间,发挥潜力激起创作力。但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也坚持孩子必须学习父母的原则。让孩子多了解自己的中华文化,多认识一种文化有如加多一双趐膀。世界不是只有美国单一文化要学习,还有多种不同文化需要孩子们去了解。孩子年幼时也许不完全明白,但父母的爱心他们是知道的,我最喜爱的一句常用语是“中西合并加起来除以二”,平衡发展,自律与自由,东西方相辅相成的教养是最好的结合。

  第二课是我发现我们要“把爱挂在嘴上,而不只放在心中”。

  孩子刚升上小学不久的情人节,字还写得歪歪扭扭,却在自己的房门上,贴上大字报“If you love somebody, say it!”(如果你喜爱一个人,就说出来)。 我至今奉为经典,多么传神的提示,东方人习惯于把爱藏在心里,我们也不妨入乡随俗,让孩子掺杂在黄发碧眼的同学中,不觉孤单。我建议年轻的父母要多参加孩子学校的活动,多做义工去学校教教小朋友,分享中华语言文化,也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以与他们相处、在课堂上一起说中文并一起教学的骄傲。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打破社会普遍对亚裔“只会考试赚钱不会关心别人”的刻板印象。

  也许我们该教导孩子,多参加活动,回馈社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身为父母不要像老虎般高居山头凶猛而自傲,不仅自己的孩子不敢亲近,天下万物飞禽走兽也都敬而远之。世界之大,不只有高分数与奖状。与其高高在上,独拥奖牌与证书,孤芳自赏,不如海阔天空,与群鸟自由飞翔。 

文学批评不应缺位(文学新观察)
海阔天空
包子
小哥俩
民族出版社纪念成立60周年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